年金倫理學家真多耶

作者:on.cc東網-周偉航 (新媒體作家)

有種反對年金改革的倫理學論述,大概是這樣的:

「公教人員的退休俸是政府的承諾,履行承諾是人類互信的基礎,政府是否盡全力信守承諾,將決定台灣社會能否維護守信這基本價值。

當政府片面違背承諾時,將導致誠信的價值打折,以後大家都可以因自己的財務困難想盡辦法改變對別人的承諾,這種負面效果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是難以想像的。」

東網 資料圖片
東網 資料圖片

這說法主要是由政大校長周行一所提出,並廣獲反年改人士的肯定。這論證看起來很有道理,但真正的倫理學可沒這麼簡單。校長大人在發表高見之前,似乎沒有徵詢過專業倫理教師的意見。

基本上,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當然很重要,當社會失去信任,你可能連基本的食衣住行都無法維持:紅綠燈號誌很可能是錯亂的,餐廳賣的都是黑心食品,房子隨時會倒,你要怎麼活?

但重點在於,倫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角是活人,也就是「自然人」。

雖然法管學界很愛談「法人」,但在倫理學的眼中,法人的行為也是要回歸自然人來觀察,其道德責任也是會落實在權責自然人身上。

因此前述論證在倫理學者眼中可能會變成:「公教人員的退休俸是政治人物的承諾,履行承諾是人類互信的基礎,政治人物是否盡全力信守承諾,將決定台灣社會大眾能否維護守信這基本價值。」

嗯,是哪個政治人物對你的承諾?如果他已經下台了呢?若他的主張(像反攻大陸)也多數跳票了呢?甚至他與他的意識形態繼承人,正是因為這一串無實現可能性的主張而敗選下台呢?

但上述的用詞代換仍不夠精準。依政治哲學(可算倫理學的一個分門)的觀點,「政府」是百姓繳稅組成的,因此這論述責怪的「活人」,會是公教之外的百姓。

因為公教自己繳的稅不可能夠付自己的退休金嘛,所以原推論就會變成:

「公教人員的退休俸是其他百姓的承諾,履行承諾是人類互信的基礎,其他百姓是否盡全力信守承諾,將決定台灣社會大眾能否維護守信這基本價值。

當其他百姓片面違背承諾時,將導致誠信的價值打折,以後大家都可以因自己的財務困難想盡辦法改變對別人的承諾,這種負面效果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是難以想像的。」

好兇喔!

罵的是「政府」「政客」時,常人可能一時不覺得有異狀,但代換成「其他百姓」時,就會起爭議了。周校長身為公教人員,會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但「其他百姓」聽來,箭箭都是射向他身上,當然不太痛快。

但聽來不爽,不代表在道德上不能成立。

原論述的真正問題,在於當年決定這個年金制度時,並非民主政府,其他百姓不是出於本人意志與你立約,因此也就沒有違背承諾的問題。

而且財務困難無法履約時,本來就可以協商改變舊約,現行法律不就保有這種空間?有協商解決,才是對的,常存「抱柱信」,下場只是被沖走而已。

相信身為財管界先進的周行一校長,一定很懂這個道理。說不定就是因為很懂這個道理,知道在制度面凹不過去,所以才想跳來倫理學領域談「守信」「誠信」「承諾」。

但要談倫理道德,那可不是隨便提些冠冕堂皇的名詞就行,最好還是要有點基本學理概念,否則講出來的東西,最後往往只是自己人在爽,徒增旁人不快罷了。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