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統一台灣?蔡正元分析提出6大因素解答

前藍委蔡正元發現,近來有綠媒在分析清朝康熙帝何以成功統一台灣議題,他表示自己身為台灣史的資深研究者,也有興致一來參與討論,並認為康熙能成功統一台灣,是有6項因素使然。

蔡正元今在臉書發文表示,近來清朝如何統一台灣的議題似乎受到外界關注,他當然對這段歷史不陌生。蔡正元分析,康熙統一台灣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幾項:

第一是,康熙堅強的統一意志。清朝因爲缺乏海軍實力,無法跨海打一場鄭軍擅長的海戰,所以朝中大臣都以談判爲重,但康熙不管如何談判,始終堅持中國國土完整,可以給鄭經各種政治待遇,但就是不准台灣脫離中國,鄭經只想拖延時間分離自主,所以談判一如所料,最後一事無成。

第二是,康熙充足的軍事準備。康熙深知清軍無法海戰的弱點,充分信任施琅訓練海軍兵力,施琅帶領的海軍初期也吃了敗仗,但康熙不理會朝臣聒躁,堅定支持施琅練兵,終於讓施琅訓練出中國最強的海軍,在澎湖海戰擊潰鄭軍,鄭克塽不得不投降。

第三是,康熙有效的統戰攻勢。康熙派姚啟聖設立「修來館」等措施,對鄭氏統治集團以外的軍民官兵,加大優惠及收攬軍心民心的工作,從內而外瓦解鄭氏集團的威信,讓鄭氏統治集團如坐針氈,最後疑神疑鬼,逐漸走上暴政統治的道路。

第四是,康熙強力的杯葛制裁戰略。康熙採用黃梧的戰略建議,不論三藩之亂如何嚴重,不論鄭經如何參與三藩之亂,也不論代價如何高昂,針對台海採取經濟杯葛的海禁政策,針對鄭氏家族在大陸及海外網絡嚴格制裁,切斷鄭氏統治集團的手腳。

第五是,康熙極具智慧的穩定政局。康熙執政夠久能進行長遠部署,很有智慧的穩定清廷政局,很有手腕地調和武統與和統的爭論,卻始終積極進行武力統一的準備,最後拿出軍事手段一舉統一台灣。相對的,台灣的鄭經和鄭克塽父子,執政水平只是一般般,應對康熙的戰局部署老是和戰不定,最後較量只能束手就擒。

第六是,康熙應對國際勢力很有謀略,當時英國與荷蘭介入台海局勢很深,英國支持鄭經對抗康熙,荷蘭立場搖擺不定,很像今天的美國和日本,康熙拿起紅蘿蔔和棍子,把英國與荷蘭的因素降到最低,這是處理國際因素很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