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順:台教育不應為政治服務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 課綱問題吵得沸沸揚揚,台灣大學排名節節降,各界不禁要問台灣的教育怎麼了?屢獲師鐸獎、優良教師獎肯定,在教學第一線已25年的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廖振順日前指出,在學習追求功利,學生對未來茫然的此時,台灣的教育不能再只為政治服務,而是必須從「基因」改起。 長年在教學現場,廖振順有感:「台灣教育的很多問題,先問各級老師是否進修不夠,不懂政策,不夠努力。」但他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政策,端看教改便可知一二,廖振順說:「我們的教改不先問種下的是榕樹還是櫻花,一心只在枝枝節節的地方修剪,難倒認為把樹剪成乳牛狀就成了可擠奶的牛嗎?」他認為根本的問題在於政策。 讓學生認知學習意義 然而,真正能夠決定教育政策的人,從教育部長到教育局長,廖振順直言不諱:「都是政治任命,為政治服務,很難真正改善什麼。」反觀大陸,如今年輕人敢拚、敢闖,廖振順認為「大陸的教育政策較有世界宏觀的味道」年輕人不會把門關起來,而是即使要去非洲,也會勇於走出去,闖一闖。 既然作為一線的教師無法改變教育政策,「那麼至少要能夠讓學生認知學習的意義!」以日前爭議不斷的文言文為例,廖振順說:「學生們會問,為什麼要讀死了幾千年的人寫的文章?我們以《古文觀止》為例,3000多年間僅收錄222篇文章,因為這些都是經典。」他表示,既然學習要求效率,那麼學習經典豈不是最符合「功利」需求! 理解學科背後價值 又以數學為例,廖振順總是告訴學生,「數學是一種頭腦體操,訓練的是抽象思維」。他認為現實世界的紛亂複雜,需要靠數學這個橋樑去簡化和理解,重點在於學習到學科背後的價值!他指出,建立學科的扎實基礎雖然辛苦,但未必比熬夜打怪難!他認為「成就感」便是關鍵,與其用成績來證明學生,不如用達成「成就」來肯定學生的努力。 面對大陸以更高薪吸引台籍教師西進,廖振順也感慨,高薪本來也是一種成就感,而台灣往往歌頌的卻是那些犧牲假期,把薪水捐出來的老師,「若老師就是學生的學習對象和典範,有多少學生願意過不眠不休,薪水捐出一半的生活?」讓台灣的師生都處於比較平衡,有生活品質的狀態,不要只是用結構、制度來打擊師生,他認為才應是台灣教育撥亂反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