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老彭看世界—學歷即投資?

《高學歷的背債世代》(Kids These Days: Human Capital and the Making of Millennials)揭露美國追求高學歷的千禧年世代,所面臨的負債人生。(圖/擷取自YouTube)

 

作者/彭懷恩

勞動部近日公佈2014-2018年的畢業生就業動向,結果似乎顯示,學歷高就是高薪的保證。

 

根據這報告,近5年共有133.9萬人自學校畢業進入勞動市場,其中全時工作人共96.3萬人,推估博士畢業生平均薪資為73,387元,碩士畢業生52,267元,學士畢業生34,165元,專科畢業生34,507元,大致符合外界學歷愈高,薪資愈高的想像。

 

真的嗎?這統計顯然有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要問那37.6萬的非全時工作人的薪水是多少?這可是佔了全部畢業生的28.08%!

 

其次,我們想知道除了平均數之外,中位數是多少?因為少數極高所得,會拉高平均數,例如在竹科、內科上班的電子科技年輕人的年薪,可能拉高了文法商畢業生的所得。

 

從1960年費舍(I. Fisher)提出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的概念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正式教育、職業訓練,以及成人教育等,均可視為一種對未來所得的投資。

 

基此理論,一個人的教育投資愈多,學到與經濟生產有關的知能與技術愈多,則愈能賺更多的錢。這理論的確也有許許多多的實證研究,以量化的數據佐證。

 

但在真實世界上,人力資本論愈來愈受到質疑。最近上市的《高學歷的背債世代》(Kids These Days: Human Capital and the Making of Millennials),正是揭露美國追求高學歷的千禧年世代,所面臨的負債人生。

 

就如作者哈里斯(Malcolm Harris)所描述的:

 

「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叫Y世代,大家常常存有刻板印象,例如被過度保護、懶惰、為所欲為、自戀、長不大。但千禧世代是人類史上平均學歷最高、最努力奮鬥,卻也是最貧窮,最不快樂的世代。他們還沒有畢業,還沒有開始賺錢,就已經欠下一大筆,要好幾十年才能還清的債。」

 

原因何在?簡單的說,大學學費飛漲,實質薪水不增反減。

 

以美國為例,從1979到2014年,美國私立大學的學費雜費已經調漲197%,公立大學也調漲280%,但大學畢業生的薪水不是停滯,就是倒退。從2000年到2012年,新鮮人的實領薪水減少了8.5%,而失業或未按專長就業的比例,更上升了近兩倍。

 

由於大學學費持續升高,高等教育的貸款也自然水漲船高。美國學貸是由聯邦政府提供,數以兆計的學生貸款,佔國家金融資產的37%。遠高於美國外滙存底或黃金儲蓄量,且造成超過一兆美元的未償還債務,以及每年1400億美元的貸款支出,平均學生債務是28,400美元(2013年)。

 

不要以為這是美國現象,讓我們看看台灣吧!

 

根據人力銀行的2019新鮮人求職意向調查發現,有44%畢業新鮮人背負學貸,平均要還的餘額高達28萬2622元,若以新鮮人期待薪資3萬2015元來估算,要不吃不喝8.8個月才還得完。所以,畢業即還債,已成為近半數新鮮人的就業現實。

 

可是,根據統計,高學歷即有高收入,難道不能投資學歷,來還學貸?

 

艾莉莎.奎特(Alissa Quart)在《被壓榨的一代》(Squeezed)的第二章「高學歷無用?」中,探討美國拿到博士卻到處兼課不得溫飽的現象。因為現在美國大學終身聘僱的比例,已從過去的四成降到26%,而那些年收入落在36,000美元以下,勉強餬口的兼任教授,反而是多數,其處境真是高等教育在職貧窮者(Working poor)。

 

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台灣的公私立大學每年產出約4000位博士,除了約2000位是有工作的在職生,其他可以在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找到工作的人數,約有1300人,剩下約700人,即所謂的流浪博士,只能夠找到一年一聘的專案教師或兼課收入來生活。

 

相較之下,攻讀碩士的情況反而比較好,因為碩士學位很少是為大學及研究機構專任工作而用。在許多領域如科技界、金融業、大眾媒體等,有碩士學歷反而成為競爭有利條件。但是不諱言的是,業界普遍存在「名校」優先的潛規則!

 

簡單歸納的重點是,我們不能否認學歷是有利於高薪,但可能要付上背負學貸的代價。再者,若沒有「名校」符號的加持,研究所以上的學歷投資,必須再三斟酌。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