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俄烏戰爭啟示錄 學者:慎防台灣成為予取予求的工具人

早在去年5月台灣就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俄烏戰爭更引發國人和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的關切討論。在一場由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的研討會中,學者呼籲執政者應該避免讓台灣成為美中博奕的籌碼,同時也不該對當前情勢「報喜不報憂」。(張柏仲報導)

對於拜登亞洲行之後的兩岸走勢,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理事長李大中認為,拜登的武力護台說其實並非他首次使用類似語彙,但這次如此直接了當以口語表述,形同向北京警告:不要在台海議題出現戰略誤判。不過美國官方隨後的澄清,卻似乎無意放棄戰略模糊、改採戰略清晰的跡象。此外有關IPEF的安排,也顯示華府傾向於只以「台美雙邊架構」強化彼此在供應鏈上的合作,而無意即刻把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

淡大教授施威全則感嘆台灣在台美關係上猶如「工具人」,他說年輕人都知道什麼是「工具人」:就是頻繁被使喚、被利用,付出很多代價,自以為很重要,能得到對方青睞。他說在台美關係裡台灣就是「工具人」,就是當一個默默等待美國召喚,苦苦守候、載浮載沉,擺明被利用或甘願當備胎來守護對方,沉浸在「被需要」的感覺裡。

他點出就像是萊豬議題,作為工具人,不會覺得台灣人吃萊豬是一種犧牲,反倒沾沾自喜於這是個可以主動投懷送抱好機會;而美方對台灣的國際參與仍舊是口惠而實不至,至今並未在WHA主動提出或參與支持台灣出席的提案,前後發言反倒只像隨意發幾張「長輩早安圖」意圖安撫台灣。

前外交官介文汲則憂心台灣正快速走向區域衝突的前沿,兩岸出現軍事衝突的危險性愈來愈高;而我方萊豬也吃了、核食也同意進口,但不管是由日本或美國主導的CPTPP或IPEF對於納入台灣都只說不做、沒有任何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