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
手抖是帕金森氏症的重要症狀,但其實臨床上手抖最常見的原因,並不是帕金森而是相對良性的原發性顫抖(又稱本態性顫抖),林口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主任陳瓊珠醫師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是動作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發生比例大概是帕金森氏症的20倍,若要從症狀區分,原發性顫抖通常都是雙手對稱性的發生,而且會有較明顯的姿勢性或動作性顫抖,相較於帕金森的單側先開始抖與靜止性顫抖有所區別,不過原發性顫抖也有可能會轉成帕金森氏症,患者仍要注意變化。
林口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主任陳瓊珠醫師是在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原發性顫抖,遺傳性較明顯,患者通常會呈現上下震動,在有動作或特定手臂姿勢時顫抖加重,有時也會影響到頭頸部、聲音、或軀幹,但這種顫抖頻率、振幅惡化相當緩慢,而且很少會造成失能,所以才被稱為良性顫抖症。但帕金森氏症雖然遺傳機率只有一成左右,但若沒有適當治療惡化速度很快。
其實除了原發性顫抖與帕金森氏症之外,若是患者單獨只有在執行有導向性動作時發生顫抖,這種就被稱為意向性顫抖,必須強烈懷疑是否是小腦發生病變了。陳瓊珠醫師也在節目中示範了如何根據各種手抖的情況,自我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並詳細介紹了原發性顫抖的治療方法。陳醫師還舉了一個臨床上比較罕見的病例,一位老伯伯因為手抖求診,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子女太孝順讓老人家吃了過多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導致電解值失衡、甚至影響腎臟健康,才會發生顫抖症狀。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