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馬糞海膽「性早熟」 澎種苗場盼找出復育密碼

澎湖縣政府水產種苗繁殖場海膽繁殖達人歐俊龍,每年繁殖超過10萬顆海膽放流澎湖海域,他提出馬糞海膽的族群數量日漸減少的原因,可能跟族群少了以後,集體發出警訊的「性早熟」有關。其實海洋生物因為演化的需求,如果族群遭遇到過度的捕撈,自己會發出警訊並強迫下一代提早傳宗接代,因此族群越來越小,最後甚至瀕臨絕種,在澎湖馬糞海膽似乎也面臨這樣的困境。

▲海膽繁殖達人歐俊龍提出大膽假設認為澎湖海膽數量減少與海洋生物「性早熟」有關(圖/記者張塵攝)

▲澎湖縣政府祭出每年7.8月開放捕撈,同時限制要8公分以上才能抓的嚴格規定(圖/記者張塵攝)

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這幾年一直努力做各種稀有海洋生物的人工繁殖工作,尤其這幾年澎湖地區的馬糞海膽,在人為過度捕撈的情況下,產量更傳出一年不如一年,澎湖縣政府更祭出每年只在7.8月可以捕撈的禁令,同時限制每顆要8公分以上才能抓的嚴格措施,不過情況依舊未見改善。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30天大小的「變態」期海膽,這時候體長約只有500微米大小的稚海膽(圖/記者張塵攝)

歐俊龍任職於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專門負責海洋無脊椎生物的繁殖工作,用高倍顯微鏡觀察30天大小的「變態」期海膽,這時候體長約只有500微米大小,已長出管足變態為附著期的稚海膽,在顯微鏡底下旋轉舞蹈的模樣好萌好可愛。

▲魚類本身為了求種族延續,會很快演化出早熟早產體型小的族群(圖/記者張塵攝)澎湖縣種苗繁殖場技士游惠晴也表示,目前全球的漁獲量平均每年約一億噸,而漁獲能力卻在四倍以上,在競相捕撈、違規作業的情況下,全球漁業資源當然是一蹶不振,結果是生態系營養階層級減少。大型掠食者如黑鮪、鯨鯊、象鯊、旗魚、翻車魚、石斑等一些成熟期較晚、生育力低的種類大量減少。魚體的小型化,包括捕撈尚未達成熟體長的小魚,或是魚類本身為了求種族延續,而很快演化出早熟早產體型小的族群。

雖然這幾年澎湖縣政府努力繁殖馬糞海膽,民間保育人士也投入相當多的心力,自主管理巡查幾個海洋生態保護的海域,行政院還在澎湖的南方四島成立海洋公園,希望好好保育澎湖的種魚庫,不過卻事倍功半、效果不彰,以馬糞海膽來看就可以發現,或許相關單位要嚴格的鐵腕政策,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讓海洋資源能一直永續經營下去。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高苑科大棒球隊及籃球隊授旗儀式
高雄關呼籲旅客 勿攜帶肉製品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