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暑?什麼是熱感冒?陰暑vs陽暑 常見族群、原因、症狀、處理方式、預防方法一次看|節氣保健室
氣溫飆高、陽光毒辣的夏季來臨,「中暑」成為戶外活動與通勤族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但你知道嗎?在中醫的觀點中,中暑其實分為「陰暑」與「陽暑」兩種類型,不僅成因不同,處理方式與預防原則也截然不同。若誤判體質與症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Yahoo網路節目《節氣保健室》邀請中醫師王大元與家醫科醫師吳培文,帶你一次看懂陰暑與陽暑的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法。
陰暑:熱被寒濕困住,悶出「熱感冒」
常見族群:久待冷氣房、經常進出室內外溫差大、排汗功能差或睡眠不足者
成因:皮膚毛孔因突然遇冷快速收縮,熱氣無法排出,導致身體悶熱不適
常見症狀:微微發熱、無汗、頭痛、噁心、頭暈、疲倦、流鼻涕,類似感冒
處理方式:
中藥可使用「黃連香薷飲」、「葛根湯」來緩解暑熱被寒濕所困的問題
可喝溫熱紅糖薑湯、微涼低糖綠豆湯、酸梅湯幫助發汗與降溫
按摩「內關穴」、「神門穴」、「風池穴」、「太陽穴」等四個穴道來緩解不適
中醫師王大元特別提醒,此時毛孔閉鎖,刮痧反而無法排熱,因此不宜刮痧!
預防方法:
穿外套、戴帽避免溫差
避免冷飲、冰品與油炸食物
多運動與補充水分
保持充足睡眠
避免冷氣、電風扇直吹
陽暑:真‧中暑,體熱過多+脫水
常見族群:長時間在戶外曝曬者,如建築工人、農夫、軍警、學生、馬拉松跑者
成因:高溫曝曬+流汗過多+水分與電解質未及時補充
常見症狀:頭痛、口渴、多汗、頭暈、四肢疲倦,嚴重者呼吸急促、意識不清
處理方式:
立即移至陰涼處、鬆脫衣物降溫
補水+補電解質,建議飲用「水+運動飲料1:1」混合液
中藥可使用「白虎湯」、「人參湯」、「生脈飲」來調和氣陰、解熱回氣
搭配食療輔助,綠豆湯、西瓜白、六一散、青草茶、酸梅汁等,適量食用皆可清暑降火,但務必要減冰減糖
預防方法:穿透氣衣物、撐傘戴帽、定時休息與補水
別再以為中暑只有一種症狀!陰暑與陽暑雖然都會引起不適,但其實處理方式與體質大有不同。中醫提醒,了解自己身體反應,才能對症解暑。若出現中暑症狀時,切勿盲目使用冰品或刮痧等方式,應視狀況選擇適合的食療、中藥或穴道保健,才能讓你安全度過酷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