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本是件好事,但為何會有企業拒絕獲獎?

商周總編輯劉佩修還原這次與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DEI壯世代100強企業」大調查的過程,原本我們以為,舉辦調查、頒發獎項,最難的應該是制定調查方法,爬梳、統整、分析數據,或招集評審、凝聚各方意見、找出共識⋯⋯。

沒想到,最難的關卡,竟是企業的心態。

負責這次調查的商周編輯處主筆鄭郁萌、吳和懋說,有些企業一聽到商周要舉辦友善中高齡企業評選,便直言:「得這個獎會不會讓我們看起來很老?」「請不要給我這個獎,我怕別人覺得我們是高齡化企業。」

這些回答,令編輯團隊始料未及。還有企業表示,寧可私下分享做法,也不願名列榜單,就因為擔心如果被選中,等於被貼上「老」的標籤,恐影響年輕人求職意願。

但明明再3個月,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若看全台45歲以上的「#壯世代」,明年也將突破人口半數,等於每2人中就有1人超過45歲。

鐵錚錚的數據證明,台灣的人口紅利時期即將結束,人才荒已迫在眉睫,但從這次調查便發現,企業的態度呈現兩極,一種,如上述企業般,缺乏意識、或不願面對現實,看待壯世代員工,仍容易有「不好用」、「難管理」等負面印象,若有雇用,重點則多放在退休金提撥,缺少多元人才思維。

一種,選擇積極佈局,這些企業不僅建立聘雇壯世代的機制,也從職務再設計、跨世代管理、共融職場文化塑造等方法做起,建立友善壯世代的職場文化。因為,他們清楚認知,若不好好把握這群工作者,很可能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

雖然,企業打造多元共融職場需要時間,但若不及早準備,恐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未來台灣25歲到44歲的青年人口恐持續萎縮,2035年,45歲到64歲人口將佔總人口的31%,超過前者的23%,不過這也代表,企業如果能妥善運用這3成工作者,就有更高機率在10年後的人才競爭中勝出。

眼看「不退休社會」終將來臨,「其實,企業與個人都該打破迷思,給彼此更多的選擇權。」佩修在這期商周總編輯的話寫到,當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從個人思維到企業的人才策略,都該重新調整、用更積極的辦法應對即將到來的壯世代聘雇大潮。

接下來,商周將持續關注超高齡社會對台灣企業、職場與工作者造成的影響,透過報導與行動倡議,讓壯世代人才與友善僱主受到更多關注,引領台灣產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