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評」到「新九評」:鑑古知今

中美貿易戰再啟之際,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3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指示,6月開始,在全黨自上而下批展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圖為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進行19大報告。(中新社資料照片)中央社  108年5月14日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自5月14日至22日,針對中美貿易之爭,一連刊出署名「鐘聲」的九篇評論文章。「鐘聲」意指「中國聲音」,當然就是代表中共領導階層的意思。這九篇文章,對應1963年中蘇論戰時,中共發表的「九評」,因此被稱為「新九評」。但如果比較新舊評論文章的內容,「新九評」是針對加徵關稅、強制技術轉移、盜竊知識財產權等老問題進行論述,而中共對這些問題的立場,早已公諸於世,大陸民眾也已心知肚明,中共沒有必要擺出這麼大的陣仗來熱炒冷飯。所以,和九評不同,新九評的文章內容沒有很高的理論層次。中共不是想藉此和美國進行一場論戰,更何況川普忙於競選連任,恐怕也不會在意中共說些什麼。

中共訴求的對象應是「出口轉內銷」,以中國大陸內部為主,對民眾進行精神教育。但鑑古知今,我們還是可以據此探究,在這場中美貿易戰裡,北京在意的是什麼,期待的是什麼。

「九評」是六○年代初,根據毛澤東指示,由鄧小平直接領導的一個小組負責撰寫,從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推出的九篇文章,總稱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論戰》。內容主要是從共產主義理論切入,對當時蘇共的內外政策,全面展開抨擊。

單純從理論看,中共批判的是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自1956年蘇共「二十大」推行的「三和路線」:即和平共存、和平競賽及和平過渡。中共認為,赫魯雪夫據此緩和與資本主義頭號敵人美國的關係,出賣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而且忽略了發展中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在共黨國家,伴隨意識形態的論戰,常常就是國家利益的衝突。在雙方利益一致時,觀念的小小分歧,可以被容忍,吵吵架,鬥鬥嘴,不算什麼;可是當雙方出現重大利害衝突時,小事就有可能被放大。「九評」的幕後,就有中蘇利益衝突的影子。

毛澤東在六○年代說過,「蘇聯領導搞大國沙文主義,就是因為這個實質問題不能解決,所以連帶許多問題都不得不在公開論戰中展開了。我們爭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而鄧小平在八○年代也坦承,「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真正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

上述毛、鄧兩人的說法,意味著當時所謂的論爭,其實就是「爭平等」,是中共不滿蘇共以「父子黨」,而非「兄弟黨」的地位,對待中共。中蘇交惡從1958年開始。首先,蘇聯當時以提供中共潛艦技術為條件,要求在中國大陸建立長波電台,以及組建聯合艦隊。中共認為蘇聯想軍事控制中國,故加以拒絕。

其次,中蘇雖有盟約關係,但蘇聯在1958年台海危機(八二三砲戰),以及1959年和1962年的兩次中印邊界衝突中,都沒有把中共當成盟友看待。最後,蘇聯於1960年片面撕毁和中共所簽的六百個合約,撤離派駐於中國大陸的一千三百多位專家,翻臉如同翻書。

我們要強調的是,在九評的文鬥後,接著上場的是武鬥。從1965年開始,中蘇就在邊界增派駐軍,並爆發零星的軍事衝突,最後演變成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這是中蘇關係的轉捩點,也成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一個重大推力。

與此同時,九評也有內政的考量。1958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帶來三年的大饑荒。反「蘇修」(蘇聯修正主義)可以轉移人民對「一窮二白」的不滿,而這種群眾動員,一直延續到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

從上述的背景來看今天的「新九評」。利益衝突的一方,從前蘇聯轉到美國。而中共所要爭的,也是一個平等互利的大國關係。

川普強調「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不會容許「中國崛起」後,有意或無意挑戰到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已吹響2020總統大選的號角,民主及共和兩黨都在比賽對中強硬;川普有恃無恐,不會在對中政策上採取軟化的立場。中國大陸學者注意到,美國對中政策的驅動力,正在發生變化,即從商業利益轉向意識形態。他們警告,中美貿易戰不要把對方逼入牆角。

「新九評」亦重提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Kiron Skinner)四月底在一場研討會上的講話,斯金納指出,「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不僅侷限於雙方的國家利益,也存在於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形態等更為廣泛的領域。」雖然美國國內媒體對其言論提出批評,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也回應,用文明衝突甚至種族主義觀點看待中美關係,「是極其荒唐和完全不可接受的」,但看來中共仍耿耿於懷,擔心助長大陸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

中共認為有權,而且會繼續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美國不要藉貿易戰來重建中國。美國學者警告川普,對華為的制裁行動,並不會阻止中共加速科技自主行動。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濟學者巴爾菲德(Claude Barfield)也指出,中共已啟動四年的「中國製造2025」,目標就是要推動中國大陸業者主導關鍵高科技領域。

既然中共預期中美貿易戰將是一場涉及雙方利益和權力的長期鬥爭,做好內部的精神武裝是有其必要的。尤其是,中共內部對於如何因應這場貿易戰的軟硬力度,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不認為「新九評」的後續效應,會像九評那樣,擴大到武鬥的局面,但出現聲東擊西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尤其在南海及台海。台灣千萬要避免成為戰爭的代理人。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