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數據「編出」熱門論文 美名校教授爆醜聞

美國學術界最近爆出論文爭議。具高知名度的明星教授兼作家汪辛克(Brian Wansink),擅長從不起眼的數據中挖掘出有趣、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而豐富的學術論文發表,也讓他成為美國研究飲食習慣的環境成因的權威。

不過,包括《BuzzFeed》和《Vox》等媒體追查發現,這位明星教授過去主持的研究計畫,涉及操弄數據,有先做結論、再設法兜出數據的嫌疑。

汪辛克以《Mindless Eating》(中譯:《瞎吃》)等暢銷書成為全美知名的科學家。
汪辛克以《Mindless Eating》(中譯:《瞎吃》)等暢銷書成為全美知名的科學家。

學術研究如今是競爭激烈的市場。商場如戰場,如果說學術研究這門「產業」的主要產品是生產論文。有效在國際知名期刊大量發表學術論文自然決定了研究的生意成敗——升等、研究經費、口碑、以及學術界的影響力和名聲地位。

因此研究報告如何得到權威學術期刊的青睞,也成了一門大學問。美國長春藤名校知名教授汪辛克算是其中的箇中高手,他經常從實驗數據中,挖掘出有趣讓人意想不到但發人深省的結論,讓他成為高知名度的學界明星。

汪辛克曾在美國農業部擔任營養政策與推廣中心主任,出版過多本關於肥胖、飲食、與消費行為的暢銷書籍,經常接受平面與電視媒體專訪。此外他的學術產量豐富,論文不定期出現在權威期刊。目前,他任教於康乃爾大學應用經濟學與管理系,擔任「食品與品牌實驗室」(Food and Brand Lab)的主任。

汪辛克也常以飲食與環境心理學專家角色現身電視媒體。圖為他在Rachael Ray的專訪節目。(截圖自Brain Wansink/Facebook)
汪辛克也常以飲食與環境心理學專家角色現身電視媒體。圖為他在Rachael Ray的專訪節目。(截圖自Brain Wansink/Facebook)

汪辛克曾在2009年發表了一個在網路上爆紅的研究,他的研究指出《Joy of Cooking》這類的食譜,和導致美國人日益肥胖的原因相關。這份研究以《Joy of Cooking》當中18個經典食譜從1936年到如今版本做比較,發現它的熱量密度(calorie density)平均增加了35%。也就是說,較新版《Joy of Cooking》的食譜,比起它早年的版本食材份量更多、熱量也更高、更容易讓人發胖。

這個有趣易懂的論文得到了媒體的大量關注。他隨後的研究,更專注於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線索如何影響到我們的飲食和生活模式。

他知名的「無底的麥片牛奶碗」實驗得到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研究結論是碗裡頭的麥片牛奶如果會不斷自動補充,我們就會不自覺咕嚕咕嚕喝掉碗裡的東西。

另一個「壞掉的爆米花」研究則推論,當我們大量爆米花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吃的量自然也會增加,即使它已經走味不可口。

汪辛克著名的「沒有底的麥片牛奶碗」研究視覺暗示對攝食量的影響,碗裡的麥片牛奶如果會不停地自動補充,人們就會在不自覺中喝下大量的牛奶。不過這個研究結果如今也引發質疑。 (wikipedia)
汪辛克著名的「沒有底的麥片牛奶碗」研究視覺暗示對攝食量的影響,碗裡的麥片牛奶如果會不停地自動補充,人們就會在不自覺中喝下大量的牛奶。不過這個研究結果如今也引發質疑。 (wikipedia)

不過,最近他的研究方法引來爭議和媒體的嚴格檢視。他的多篇論文如今遭學術期刊撤銷,甚至引來美國最知名的食譜《Joy of Cooking》公開的叫陣。批評他的研究「採樣不具代表性」而且「選擇性的運用實驗數據」。這種「一再重複的研究必須停止。」

《Joy of Cooking》在推特上公開批評汪辛克是「壞的研究者」,他在2009年指稱他們的食譜與肥胖症相關的研究「偏頗失當」。 (Twitter/Joy of Cooking)
《Joy of Cooking》在推特上公開批評汪辛克是「壞的研究者」,他在2009年指稱他們的食譜與肥胖症相關的研究「偏頗失當」。 (Twitter/Joy of Cooking)

汪辛克的研究開始受到質疑,起因是他自己部落格貼文裡不經意承認,自己曾經鼓勵他的研究生用一些不當的方法進行研究。自此之後,一些同儕科學家們開始仔細檢視翻找他過去的研究論文,找出了越來越多可疑、可議、前後不一甚至錯誤的內容。發現許多論文的研究方法不當、操縱實驗數據的情況泛濫。他們甚至在網上設了「汪辛克檔案」,列舉他可能因操控數據而出現錯誤和不一致的情況。

舉例來說,一名汪辛克的研究生在他指導下分析義大利餐廳裡的用餐顧客數據。從這些數據中,汪辛克認定用餐的折扣和顧客身分之間,必然可以找出一些有意義的關係。根據汪辛克在電子郵件中的說法,他一開始認為研究生給了他「毫無結果」的「失敗的研究」。

不過三年之後,這位研究生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發表了四篇的論文,在學術的期刊上發表,汪辛克是這四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並得到媒體的廣泛報導。

他怎麼做到的?

一般的科學研究,通常都是先設定並測試某個假說,然後報告最後的結果。不過按照《BuzzFeed》取得的電子郵件內容,汪辛克正好反向操作,他往往是在實驗結束之後,從實驗中所浮現的數據模式,到過頭來設定他的假說。意思是箭射在哪裡並不重要,重點是要在哪裡、畫什麼樣的靶。也就是說,汪辛克所主持或指導的研究方法,往往鼓勵他的研究人員仔細分析數據,從中找出比較有趣或是比較渴望的結果。(《Joy of Cooking》的研究就可能是如此,研究人員先設好了結論,然後專注於找出有哪幾道菜的熱量是隨食譜版本更新而增加。)

這不是科學,這是在編故事。

諾斯克(Brian Nosek),維吉尼亞大學開放科學中心主任

目前為止,汪辛克已經有六份論文被學術期刊撤銷,十四份重新修改。康乃爾大學校方也已經決定展開調查。

儘管汪辛克全力捍衛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過醜聞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不只是因為汪辛克的論文過去被廣泛引用和報導,同時也因為汪辛克領取政府研究贊助、幫助食品公司擬定行銷策略、並且曾經和白宮合作擬定國家的食品政策。

汪辛克的情況部分也凸顯了學術界普遍「論文至上」的心態。申請研究計畫想要更具競爭力,科學家們必須讓自己的研究有看頭,從實驗的數據中「編造出」精彩的結論,以增加在權威學術期刊露面的機會。

根據《Vox》的報導,許多研究人員承認它們研究生涯中或多或少也進行了某程度的「P值操控」(p-hacking,也就是操作數據,讓它的結果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在一份2012年對兩千名名心理學家所做的調查中,有五成的人承認論文中只報告符合需要的數據,而省略掉無法做出結論的實驗結果。有大約兩成的人,承認自己在達到期望的數值之後就停止數據的收集。

參考資料:BuzzFeed,Vox


更多鏡週刊報導
養學者買影響力?谷歌贊助學術論文 最高一篇達40萬美元
谷歌重返中國市場?學術文獻服務可望打頭陣
向中國低頭?劍橋大學出版社網站撤敏感文 被批「出賣靈魂」
受夠學術界「腐敗」「明星崇拜」 這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10年前就不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