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到拜登 川普最具爭議的 10 個發言

美國人民將於 11 月 3 日投票選出第 46 任總統,本屆的候選人為現任總統唐納.川普,以及前任副總統喬.拜登。

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正值美國面臨多項分歧之際,肆虐全國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迄今已造成美國超過 21.6 萬人死亡,另外還有兩黨對立激化,以及劍拔弩張的種族矛盾等。

以下是川普在四年任期內的部分爭議發言,針對的議題涵蓋了疫情及「歐巴馬門」等。

從新冠肺炎到拜登  唐納川普最具爭議的 10 個發言 ( 圖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二次辯論會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從新冠肺炎到拜登 唐納川普最具爭議的 10 個發言 ( 圖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二次辯論會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針對佩戴口罩:

「每次大家看到他 (拜登),他都戴著口罩。他大可以站個 200 英尺遠,但他卻戴著超級大的口罩出現。」

9 月 30 日第一次總統辯論會上回應疫情相關問題時,川普嘲笑拜登太常佩戴口罩。短短三天後,鮮少在公開場合被拍到戴口罩的川普病毒檢驗呈陽性反應

針對自己先前的新冠肺炎檢測結果: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的檢測非常正面。今早我正面地驗出陰性,對吧?所以說,我今天早上的檢測結果很完美,意思就是我驗出陰性。總之這只是種說話方式。正面地驗出陰性。」

川普在新冠肺炎檢測的醫學術語上遇到了麻煩。今年 5 月,他在前往密西根州參觀組裝呼吸器的福特工廠之前,向記者說明了自己其中一次新冠病毒檢測的結果。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

「我一直想淡化處理。我還是想要淡化這件事,因為我不想造成大眾恐慌。」

記者鮑勃.伍德華 (Bob Woodward) 訪問川普後透露,總統早就知道這種病毒的致命性。這讓川普在 2 月針對遏止新冠肺炎爆發的過度樂觀發言,重新受到審視。隨後的幾個月,美國的新冠肺炎病例躍升全球之冠;截至 10 月 14 日止,感染人數已超過 789 萬人。

「我們必須使將這場瘟疫散布到全球的中國負起責任。」

川普在 9 月的第 75 屆年度聯合國大會上,將發言的主軸放在抨擊中國。他一再指控北京當局在疫情爆發初期,允許民眾離開中國,好將疾病傳染到全世界,並直指世界衛生組織「實際上是由中國掌控」。

針對「注射消毒劑」能否有助於治療新冠肺炎:

「假設我們用極強的紫外線或強力光束照射身體⋯⋯然後我看到消毒劑能在一分鐘內殺死病毒⋯⋯我們有沒有辦法注射到身體裡,就像是清洗一遍?」

川普在初步發現夏季氣候或許能夠抑制病毒傳播的鼓舞之下,於 4 月的記者會上詢問光束是否可以做為醫療方式。

在同一場記者會,他也提出了注射消毒劑的想法。川普在數個月後的首次總統辯論會上重述這件事,表示當時只是在「反諷」。

針對「歐巴馬門」:

「這件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從我當選之前就一直是這樣。發生這種事真是可恥⋯⋯你知道他犯的是什麼罪。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犯罪。各位只要看報紙就會知道,你家的報紙不算。」

川普一再指控前任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犯罪,企圖危害自己的總統職權,稱此為「歐巴馬門」(Obamagate)。今年 5 月,他回應記者提問,解釋了其抨擊的依據。

針對拜登傳出用藥:

「我認為這或許、可能涉及藥物。這是我所聽聞的消息。」

川普曾多次在未能提供證據的情況下,指控美國前任副總統拜登服用體能增強藥物。他再次指出,這位民主黨候選人在辯論會首次交鋒之前就曾服藥,並要求拜登接受藥檢。這已不是川普第一次指涉對手服用藥物。2016 年,他也指控當時的民主黨對手希拉蕊.柯林頓用藥。

針對承諾和平轉移政權:

「只要去除選票,就會非常和平──說真的,政權不會轉移,而是一直延續。」

川普拒絕承諾假設總統大選輸給拜登,他會和平轉移政權。他多次對選舉過程提出質疑,並警告倘若無法推翻他的說法,那這場選舉就是騙局。

針對示威者將濃湯罐頭用作武器:

「罐頭比磚頭好,因為磚頭太重了,你沒辦法丟;但如果是濃湯罐頭,你就能用點力丟它,對吧?⋯⋯然後,被抓到的話,還可以說『不是,這是我家裡要喝的湯』。裝無辜就對了。」

川普在 7 月與全國警察團體的交流中,闡述了左翼示威者如何將湯罐當作武器使用。他的言論在 Twitter 引發熱烈討論,網友創作了許多迷因哏圖,甚至引起共和黨內部的批評。

針對俄羅斯干預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調查:

「每個人都知道根本沒有勾結。這種事可能破壞兩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之間,非常重要的潛在合作關係,俄羅斯是我們的真盟友,這種說法真是令人遺憾。」

川普一再主張,關於俄羅斯政府干預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幫助他勝過民主黨對手柯林頓的指控,全是無稽之談。儘管美國官員對俄羅斯總統佛拉迪米爾.普丁 (Vladimor Putin) 參與該行動的證據取得壓倒性共識,川普仍聲稱普丁向他保證,俄羅斯沒有試圖左右選舉結果。

看Yahoo 新加坡原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