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燒到民生 全球激進脫碳 「大電荒」噩夢恐在冬季重演

【民眾網編輯劉家瑜/綜合報導】

隨著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復甦,從美國到歐洲和亞洲的能源需求都在上升,隨著北半球即將進入冬季,電力需求增加、煤炭與天然氣價格飆升以及政府嚴格執行減碳目標三大打擊,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大面積停電,迫使企業和工廠關閉,同時加劇對通膨的擔憂。

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根據美國官方數據,颶風艾達(Ida)重創墨西哥灣,還有約24%的天然氣生產仍處於關閉狀態,該地區估計要明年才能完全恢復運作,加劇了對產量增長緩慢的憂心。而疫情復甦帶動需求增加,亞洲需求尤其明顯;天然氣庫存量低;以及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異常吃緊。

另外,布蘭特原油朝每桶80美元邁進,高盛也預估西德州中級原油11月期貨今年底將漲至90美元。煤炭價格也一再創新高,中國動力煤價格目前已經突破1,000美元,已來到1,312美元歷史新高。

面對飆升的能源價格,高盛表示,如果今年北半球冬天較以往更冷,油價可能會飆升至每桶90美元。歐洲天然氣短缺可能會對石油市場產生溢出效應,將導致全球石油需求上升,而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供需矛盾加劇,供應鏈已經嚴重枯竭,系統無法應對任何類型的中斷。

各國的能源政策也推波助瀾,由於歐洲減碳政策,污染成本今年飆升了80%以上,對風能和太陽能等間歇性能源的依賴也日益增加,而對化石燃料的投資則有所下降。由於受疫情影響,北海油田正在進行繁重的維護工作,而亞洲正在大量採購液化天然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歐洲很難獲得替代的天然氣供應。

高盛表示,如果冬季寒冷,歐洲將需要削減電力需求,並預測該地區將面臨停電。壓力已經顯現,英國關閉了兩家化肥廠,挪威雅苒公司也將削減其氨的生產能力40%。工廠關閉還可能影響食品供應鏈,從肉類加工到啤酒,食品供應鏈使用化肥生產的副產品,糖和澱粉行業也將受到影響。

不僅在商業領域,從食品到運輸,所有東西的成本都在上升,這對民生來說是一個打擊。隨著電力和天然氣價格日復一日地打破紀錄,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法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消費者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

中國雖然近年來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但主要供電仍以燃煤發電為主,中國火力發電占比高達70%,中國又限制澳洲的煤炭進口,造成電力供需緊張,大批上市公司公告因限電被迫停產,使全球供應鏈陷入可能限速供應中斷的風險。

目前限電措施從工業經濟領域影響到民生領域當中,中國北部的幾個省分居民生活已受到停電措施的影響,現階段經濟規模超過澳洲的中國南方工業重鎮廣東,當局已經要求人們將空調溫度保持在攝氏26度以上,以避免普遍的電力供應吃緊問題。

如今冬季即將到來,能源供需失衡問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大幅改善,且將是全球性的議題。埃森哲董事總經理奧根•科西認為:「如果亞洲和歐洲的冬天都非常寒冷,那麼我們最終可能會看到天然氣價將出現荒謬的飆升。」

延伸閱讀:蘇州、昆山發限電停產令 台資科技廠損失粗估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