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分制度看美中台三地教育理念

無論是誰,面對教育,請三思而後行,不要用孩子們的童年,為成年人的無知買單。(示意圖/Unsplash)
無論是誰,面對教育,請三思而後行,不要用孩子們的童年,為成年人的無知買單。(示意圖/Unsplash)


每年6月都是會考季節, 面臨升學的學子們,能夠進入到心儀的學校,成敗在次一舉。之前評論過中國的高考制度,以分數論成敗的制度已經是特權社會中最公平的事情,不過,由於不同省份、城市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不同,比如同為四川省,最好的學校和師資都集結在成都、綿陽等大城市,而偏遠一些的涼山、峨眉等小城市所擁有的資源就差多了,對於身處偏遠地區的考生,還是大大吃虧。

台灣教育資源相對公平

去年我提到過,相對於中國的資源不均,台灣面積小且實施民主制度,各城市資源相對平均,而且由於沒有戶籍制度,家長在為學生選擇義務教育的學校時,也多了很多選擇的空間,所以同樣是分數至上,台灣社會的不公平性要小很多。

赴美已經將近一年,看過弟弟在美國學校裡面的評分制度之後,開始對於「分數」有了新的認識。很多人都知道美國的學校是不會用分數來評估一個學生的,也不會做出全班級、全年級的排名,甚至不會公開成績單。有些學校或許用ABC來評估,但對於有些學校來說,連ABC都太簡單粗暴了。比如弟弟的學校,會用「融會貫通(Fluent)、持之以恆(Consistent)、再接再厲(Developing)」來表達學生的成績。

美國老師以正面詞語評價學生學習表現

成績單上有對這三個詞語的解釋,「融會貫通」代表學生在該領域已經達到學習目標,並且能夠在課程和課程以外應用這些技能。「持之以恆」代表學生已經達到學習目標。「再接再厲」表示學生在該課程取得了進步。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表達方式,這三個詞語都是很正面的表達和反饋,但是又讓家長很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程度。設身處地想了一下,如果我看到弟弟得了70分,會立刻繃緊腦神經,找出丟分的地方,然後挖出類似題型幫他鞏固,長時間下來,他得到的進步就只是「學會了做這種題」,那下一次遇到別的題型不會,分數也不會有任何提高。如果我看到弟弟得了C,可能會覺得怎麼只得了C,下次可不可以得B或者A,因為在潛意識裡,C就是不如A。但是當我看到「再接再厲」,這個比較正能量的詞語會讓我想到,弟弟已經有進步,但我們下次再多進步一點。

分數至上的地方,會憑藉一張考卷的成績,決定個人的升學問題,而一張考卷能夠反映的東西其實很有限。我也遇到過一些學校,會綜合期末考試和本學期每一次考試成績,算出一個平均分。不過這個思維依舊逃脫不開「分數」,老實說,即使綜合一學期的所有成績,但是當學生長大以後,考90分和考80的同學,不見得會有多大的差異。僅僅靠分數來區別高下,實在過於簡單粗暴。

弟弟學校的評分標準也很有意思,他目前是小學中最小的班(Kindergarten),以數學為例,他們共有5項內容需要被評比:1 數數,從1數到20、把數字1-10正確排序、能夠分辨數字的大小;2 組合,將10個一組的物品進行分組,組成數字10+,按相同或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3 發現和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題;4 認識本學習學到的數學詞彙(加、減等);5 測量和認識形狀。

老實說,有經驗的老師可以用一張考卷就把這些評分標準都融合進去。但大部分家長都是沒有教育學背景的,這些不理解教育的家長甚至是老師看到考卷後,他們理解到的是「這個小孩不會做這種題」,而不是「這個小孩這方面技能可以多加強」。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就是,學習是為了寫對題目,還是要掌握題目背後的技能?當然是後者!只是分數和試卷主義之下,大部分人都跑向前者,這是分數教育的可悲之處。

分數不能代表一切

常常聽說親戚朋友家的小孩,會考/高考分數只差2分、1分、甚至0.5分就可以進入心儀的學校,真的很為他們感到惋惜。一個勤奮上進的年輕人,除了學習努力,還會有很多其他的優點,但是在分數制度之下,在各大學校的眼中,考生只是一張考卷、一個分數。

亞洲學生普遍都很不容易,我從國中開始,因為上私立學校的緣故,從早上7:20開始早讀,課程會一直排到晚上10:00才結束。我在台灣所見的學生也是無比辛苦,很早就要背著大書包上學,放了學要去不同補習班,假期全部被作業填滿。這樣長大的亞洲學生,到了大學或是進入職場後才會反思,離開了寫作業和考試,自己究竟學了什麼呢?獨立生活的技能、戶外生存的能力、職場社交的禮儀,這些成人世界必備的素質似乎都沒學到,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童年不該被題海淹沒

我並不反對每個人都應該努力,不管是考生還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戰場。只是為目前中國、台灣的升學制度擔憂,孩子們本來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卻被題海、學海淹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生都會把考試、升學、做題當做人生目標,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究竟誰該為孩子們的童年負責?是為他們承擔學費的父母?還是掌握教育改革權的政府?亦或是掌握話語權的專家和老師?無論是誰,面對教育,請三思而後行,不要用孩子們的童年,為成年人的無知買單。

作者》任瑞婷 秋雨聖約教會基督徒,因受中國宗教迫害曾來台避難,後獲政治庇護赴美定居。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屬於你和我的《非遊記》
從未終結的苦難》吳祚來自述40 我是公社小社員
從「台海內海化」到「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 中共透露什麼政治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