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 走過30年漫漫路

印尼新住民Dewi(左1)常向台灣民眾推廣家鄉爪哇傳統樂器竹琴文化。(詹婉如 攝)
印尼新住民Dewi(左1)常向台灣民眾推廣家鄉爪哇傳統樂器竹琴文化。(詹婉如 攝)


12月18日是聯合國「國際移民日」,期待各國重視移民人權及尊重多元文化,2011年起,台灣政府亦將這天訂為「移民節」。回溯1990年代,自東南亞來台的婚姻移民女性,常被貼上負面標籤,她們從中文識字啟蒙,到進入國會爭取權力,從被視為社會問題到國家新南向助手,無論是外配還是陸配,這些新住民,努力把烙在身上的荒謬標籤一張張撕掉,取而代之的是開朗與自信,然而,轉眼間,這一路走來已過30年。#記者詹婉如專題報導#

回首來時坎坷路 新住民:我不是買來的

#現場音:竹琴演奏#

12月13日,嚴肅的立法院內,因為穿著各國服飾推廣文化與美食的新住民姐妹們,而熱鬧繽紛。

正在「指揮」立法委員印尼傳統樂器竹琴合奏的是Dewi,她是一名珠寶設計師,從印尼爪哇嫁來台灣26年,經常受邀到學校或藝術展場分享印尼文化,爪哇竹琴簡單易上手,很容易和台灣人打成一片。

印尼新住民Dewi(左)「指揮」民眾竹琴合奏,現場笑聲連連。(詹婉如 攝)

訪問過程裡,Dewi中、英文交雜;來了26年,怎麼還不太會說中文?其實是源自在台灣曾經歷的嚴重歧視。

Dewi說:『(原音)為什麼我不會講中文?因為是我老公說不要學中文,他怕外面的人對我不好,因為台灣人跟外國人結婚,他們會說,我們從印尼來,一定是買來的;可是,我跟我老公是在國外讀書的時候認識。』

26年前,她與台灣先生是在泰國讀書時相識、相戀而結婚。

Dewi來台的當時,1990年代,「娶妻心切」的台灣從事農、工產業的男性遠赴海外相親尋找「新娘」,當年,這些被紅線牽往台灣的女性,多來自東南亞貧困地區;在媒體的報導裡,這些人曾被認為是未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婚姻,往往被簡化與矮化為「買賣」來台,延續子嗣的工具,甚至當時政府與媒體的主流論述中,被描述為造成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的社會問題。

20多年過去,Dewi告訴記者,因為她在家堅持印尼語教育,而且也獲先生大力支持,所以,女兒從小就會印尼話,現在正並運用雙語專長,協助台灣公司拓展印尼商貿業務。

她說:『(原音)女兒21歲了,她很會講印語話,完全没問題,現在台灣公司雅加達分部工作。』

當年的負面偏見,現在卻成了寶貴資產,從當年的「外籍新娘」到被肯定的「新住民」,她們一路走了30年。

撕掉外在標籤 政府感謝新住民貢獻

#廣告片段#

12月18日「國際移民日」,2020蔡英文總統連任辦公室16日推出最新競選廣告「台灣新驕傲」,以泰語、印尼語、緬甸語、湖南話、越南話加上中文共6種語言,強調自1990年代解嚴後到現在,新住民逐步撕掉外在標籤,連結兩個家、兩個國家,表達對台灣的愛。蔡辦發言人莊瑞雄表示,這支影片希望能向新住民表達感謝。

蔡辦發言人莊瑞雄表示,希望透過「台灣新驕傲」影片向新住民表達感謝。(詹婉如 攝)

莊瑞雄說:『(原音)除了感謝以外,我們最主要是要透過國家的力量,來消弭原來對他們(新住民)的不公平,我們也希望借助國家的力量來增加對新住民朋友的一份認同。』

林麗蟬是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法委員。林麗蟬說,來台22年,的確感受政府與社會在看待新住民觀念上的扭轉,而台灣能否成為亞洲對移民最友善的國家?新住民們都在引頸期盼。

立法委員林麗蟬說:『(原音)談到移民署,我早期剛嫁過來的時候,都會覺得怕怕的,因為,移民署就是查核,就是防制你可能會做什麼不好的事,後來政府把移民署轉成照顧輔導的概念,我們知道現在移民署好像是變成大家的娘家;我會覺得,我們希望能變成亞洲的第1個,對移民最友善的一個國家,所以我們還在努力。』

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法委員林麗蟬。(詹婉如 攝)

回顧22年前,林麗蟬在2小時的相親過後,就被母親決定,將她從東埔寨嫁來台灣,從一句中文也不懂,到走入政治決策圈,不僅推動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捍衛新住民發展基金,更經常把握機會,推動新住民的文化,目的就是希望增進台灣民眾對新住民了解。

在國會問政即將進入尾聲,她說,不希望新住民政策因而中斷,目前正準備成立「移民政策研究中心」。

一棒接一棒 新住民入國會發聲

然而,林麗蟬也感嘆,台灣已有近56萬新住民家庭,新住民第二代也有40多萬人,比台灣原住民族還多,可惜至今,沒有一套完整的移民政策。

對此,今年被列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新住民代表的羅美玲也深深有感。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新住民代表羅美玲向民眾介紹馬來西亞點心。(詹婉如 攝)

羅美玲說:『(原音)現在,(台灣)原住民人口數都比新住民少了,他們也有他們的委員會嘛,客家人也有客家委員會,所以以我們(新住民)這個數字來看,加上第二代,已超過百萬人口,我是真覺得有這個需要,很需要一個專責單位來做一個統籌。』

羅美玲為現任南投縣議員,亦曾為行政院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委員,她表示,進入國會後,將致力推動「新住民委員會」。

馬來西亞華僑出身的羅美玲,大學來台讀書畢業後嫁到南投,成了台灣媳婦,長年在地方上關注新住民議題,她認為許多中央政策立意良善,但地方落實出現落差,未來她將會特別在此著墨,關注政策推動的順暢。

羅美玲說:『(原音)像南投是偏遠地方,常找不到師資,所以有時候,我們中央政策定下來之後,遇到哪一些問題中央應該要去瞭解,所以這就是我所提到的,有些東西還是需要去滾動式的修正。』

擺脫刻板印象 新住民:來認識我和我的國家

當前,新住民政策被政府高度重視,其實這也是30年來,新住民姐妹一點一滴努力成果,自1995年,在美濃發起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到2003年倡議新住民權利的南洋姐妹會成立,她們出書、出唱片、演舞台劇,就是要讓社會大眾看見飄洋過海、遠道而來的她們。

#影片片段#

立委林麗蟬的臉書上,有著這段影片,已達11萬觀看人次。

林麗蟬說,新移民和在地台灣人沒什麼不同,我們努力工作,養家顧孩子,在為這塊土地付出的同時,也滋長出密不可分的認同與歸屬;每一個我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責。

立委林麗蟬卸任前,邀新住民姐妹到立法院展現跨國文化。(詹婉如 攝)

來自印尼的Dewi告訴記者,她來台20多年,總是主動樂於和台灣人分享印尼文化與美食,她自信地告訴身邊的朋友,請來認識我與我的國家。

她說:『(原音)當有人告訴我,不喜歡這個印尼的東西、不好吃,我會說,你還沒試試看噢!我常這樣講,你必需先試,才能評論,不然這樣對我們不公平,所以,我總是鼓勵我的台灣朋友多試試。』

餐桌上看見異國文化 新住民首推風味年菜

#現場音:立委逛新住民攤位#

異國年菜過好年!結合台灣各地新住民媽媽好手藝,首次推出異國年菜。(詹婉如 攝)

廣西桂林的張艷君,18年前嫁來台灣,她把家鄉辣醬混合先生最愛的海鮮干貝,做出獨特風味干貝醬,參加創業競賽獲得全國新住民創業規劃冠軍,今年過年前,她更結合新住民媽媽的好手藝,12月中,首次到立法院發表異國年菜。

張豔君說:『(原音)過年可以享受全世界各地不同風味的菜色,讓你輕輕鬆鬆的過一個好年,而且,我們每一道年菜都是一個故事,像我做的就是我們桂林的白果老鴨湯,因為白果要銀杏,那銀杏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通血路的、養生的都會用銀杏去做,這個真的是我們家喻戶曉,過年必吃的一道有名的年菜。』

張豔君說,姐妹們的手藝很好,但没有平台展現,如今她們拿出拿手絕活兒,與台灣人分享家鄉味的美好。

來台18年的蔣萌已是三個孩子的媽,也加入張豔君年菜行銷行列,姐妹們從分享家鄉美食的朋友,變成互相扶持、做生意的夥伴。

蔣萌除了有做菜的好手藝外,更有生意頭腦,曾是嘉義前十大彩券行老闆,打造偏鄉賣彩券傳奇。

陸配蔣萌頗有生意頭腦,曾是嘉義前十大彩券行老闆。(詹婉如 攝)

問她如何辦到?她說,全憑藉一份與人互動的真情。

蔣萌說:『(原音)我是一直對做生意比較有幸趣,然後我會泡茶跟客人聊天,然後準備一些點心,家裡有的水果什麼都拿去,就是等於說是朋友來一個聚會,我是以茶會友,然後像一般我們做生意很少借廁所,我就在外面掛一個牌子,我說,如果想要上廁所方便的話,歡迎大家來用,沒關係,我就提供這個方便,最主要的是服務啦!』

蔣萌穿著一身美麗旗袍,精心打扮完全不假手他人,一問之下,原來,她上了政府針對新住民開設的輔導班,考上美容師證照,還擔任旗袍志工,常常受邀登台表演。

立法委員林麗蟬說:『(原音)新移民,棒不棒?』

眾人說:『(原音)棒。』

新住民姐妹們說,自己很幸運,在家庭的支持下走出來,她們也鼓勵更多姐妹,善用資源,為自己打造精彩的台灣新生活。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