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aiwan Pork,看英語學習的困境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農委會面對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明年開放進口,識別標章徵選出爐,圖案是綠底加上圓滾滾金豬,以及鏤空的台灣圖形,看起來相當可愛。但網路吵成一團,原因是初選時的英文標示使用「Taiwan Pig」,最後雖確定改成「Taiwan Pork」,但中文沒有改,就是「台灣豬」。

英文的使用,如稱「America Pig」 會被當成罵人「美國豬」,保證會被人打!現英文改用「Taiwan Pork 」才是對的,至於中文也應改成「台灣豬肉」,才能互相對應。pig 是動物,pork是肉。就像牛是動物,英文是cow,牛肉是beef;羊則是sheep,羊肉是mutton。

不同的動物跟肉搞不清楚,在台灣可能滿普遍。對非母語的外國人來說,不常用自然就不知道,就可能會犯錯。檢視我國的英語教育,為何一般大學畢業生,幼稚園、小學不算,國中3年,高中3年,大學外語折合2年,至少已經學了8年的英語,在各式各樣的表現,如亞洲區托福、日常會話,平均成績都相當不好,甚至落後越南、菲律賓。這表示我國傳統的外語教育真的沒有到位。

我們的教學,其實是「英文」的教育。英語與英文,對學習而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以前,我們那時代的學習,國中一年級開始的教學內容「這是一本書」(This is a book.),所注重的是文章式的訓練、文法式的組織與結構,而不是口語化的英語。語言最重要的是音,是與人交談、溝通的功能。但在我們考試領導教學之下,考試裡面有關音的部分又往往非常少。考試的內容大多著重於字彙、文法。大學聯考,音的部分往往只是5分或10分的音標測驗,又多是特例,就像中文的破音字,不是日常生活所需的。既然那麼難拿捏,很多人就放棄了。於是我們的英文學習就成了無聲的學習。背了一大堆的單字,但往往只知其字形而不知其音。但畢竟英文字不是象形字,認形沒有用。而這都是成為後來開不了口,聽不懂別人在說些什麼的主因。現在小朋友的學習情形已經改善,但偏鄉的問題還是很嚴重。

文法對我們的學生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很早就教導主詞、動詞及一些奇奇怪怪的文法規則。熟做題目,考起試來,在台灣是無往不利。但後來要開口,什麼五百句型、八百常用句型全派不上用場,遇到外國人,頭腦一片空白,甚至閱讀測驗,讀長篇大論的文章時,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若要提筆為文,更不知如何著手。

如何克服這個問題,應該採用母語式的教學,注重音的學習,然後大量的字彙、大量的閱讀,這是很後來我體會到學習英語的重要原則。希望藉此野人獻曝,提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胡適的讀書四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我覺得仍然少了一到。那就是「耳到」。因為英語或西方語系的國家,音是非常重要的,音是他們語言的根本。掌握了音,什麼都好學。因此學英文,需要耳到多聽。當聽過幾次後,對那個音有了印象,以後再聽人家說,文章中再次遇到,就較容易記住。而自然而然的,「說」也變得容易多了。

其次,初學英文不須花太多的時間於文法及音標上。音標及文法也都是隨著大量的音、閱讀,自然去建立的。老美的學生一般而言,正常的文法教育是到了高中以後才實施。至於單字的拼法,也不要一開始就強調正確性。我曾看過布希時代的副總統奎爾先生到愛荷華州的果菜市場巡視,一時興起要幫農民寫一個 POTATOES ON SALE,當場還是把馬鈴薯給拼錯。美國小孩蘋果寫成 aple 的大有人在。過度強調拼法的正確性,反而會嚇了學生。現在電腦非常的發達,你在寫作時拼錯了,電腦可以自動幫你更正。沒什麼大不了。

第三,大量的字彙,須由字根、字首的拆解組合而來。字彙由淺入深,先由兩三個字母的簡單單字再逐漸到多個字母的複合字。注重音韻,能琅琅上口,透過耳朵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大量的字彙就能幫助大量的閱讀。而英語的教材應尋找活潑生動與日常生活可以結合的內容來學習,則容易持續有恆。

當然這種注重「音」學習的教學,師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幸好科技的發達,透過影音的反覆播放,甚至光碟的互動式教學都能學習良好的發音。不出國,都能學好英語。(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