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血案後 輿論反思大學教師「非升即走」制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復旦大學7日發生被解聘的教職員殺害學院黨委書記案,引發輿論對於大學青年教師6年期滿「非升即走」考核制度的反思。

39歲的復旦大學姜姓教師7日持刀殺害該校數學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王玉珍。姜姓教師是留美歸國博士,透過人才引進計畫進入復旦,聘用期限6年。網傳命案發生前幾天,王玉珍宣布了校方對他解聘的決定。

究竟此凶殺案是因為姜姓教師科研任務未能達標、校內人際關係因素、還是他自身有精神上的問題導致,目前尚不清楚。不過,這個事件讓許多青年教師共鳴,對於部分大學「非升即走」的考核方式感到不滿。

所謂「非升即走」制度是相對於終身教職制度而言,教師入職時不納入正式編制,而是先訂立「3+3」的合約,3年做一次期中審核,通過則續簽3年;6年後須評上副教授才是終身教職,否則就意味著要離開。

根據新媒體平台「冰川思想庫」,上述人才引進制度,北大、北京清華已率先施行,全中國39所「985」大學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非升即走」制度。

2018年是武漢大學推出「3+3」教師聘期制的第一個考核期,網路曝光119人中只有4人在入職3年後通過評審,進入正式武漢大學的教師編制,而沒有通過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員等,幾乎等同失業。

當時這則「淘汰率高達97%」的新聞曾引發討論,有考核未過的老師在論壇吐槽制度的不合理。

圍繞這項制度引發的討論,包括:中國博士生擴招,人才供應大增,即使留洋歸國學人也不如以往吃香;青年教師承擔學校多數的學術研究壓力,已被正式聘用的教職員卻相對輕鬆;此外,「非升即走」雖有利於人才競爭,但審核條件未必公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在環球時報旗下微信公眾號「補壹刀」上說,他聽說過青年教師做滿6年不得不離開的狀況,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是因為學校沒有名額,「如果編制不夠,就不應該招那麼多人」。

他坦言博士生比以前多,但是博士畢業未必就非要去大學任教不可,也未必非要做科研不可。他強調,「科研是少數人的職業」。

這項從美國引進的考核制度,為何在中國卻「水土不服」?

由媒體人創立的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刊文指出,最大原因是中國在2015年啟動「雙一流」(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評審,大學評級不再像先前的「985」、「211」工程一樣,一次評上,終身無憂,而是每4年就要評鑑一次,代表大學的資源每4年就有一次大變動;評審的標準,主要還是教師的論文發表、專著出版等。

文章指出,大學將自身生存的壓力向下傳導,這種壓力對拿鐵飯碗的教職員可能沒太大作用,但透過「非升即走」的制度,就傳導給新加入大學的青年教師。

此外,「冰川思想庫」文章指出,「非升即走」最要命的還不是低通過率,而是規則不透明,院系主管決定的權重極大,也沒有外國相對健全的「同行評議制度」,就導致青年教師處於弱勢。

還有網友留言,身邊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況確實很惡劣,「學術能力再強,沒有關係,沒有大佬,根本不可能混出頭」。(編輯:張淑伶/吳柏緯)11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