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實驗室》後有機農場救活土壤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題報導】 「想想看,雨林裡沒有農藥、化學肥料,各種植物生生不息。我們模仿雨林生態,以現代科技活化土壤,不用農藥和化肥,栽種的蕃茄、火龍果等蔬果長得快又結實,質量特別高。」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興藝峰董事長楊浩指出「後有機農場可模組化、規模化,是農業未來希望。」 原本從事金融業的楊浩,決轉換跑道投入農業。1985年,他帶家人上梨山種菜。楊浩領悟到土壤裡的微生物是關鍵,開始研究培養地力的方法。經過30多年的研發,他模仿人體血液循環,開發出地下灌溉系統,為土壤注入水分、營養液,取得多項專利。 台灣蓋婭共同創辦人林盈曾在傳播業工作,日夜顛倒,加上工作超時,把身體搞壞了。大病一場後,她有半年無法工作,於是開始轉換食材。林盈和楊浩的長子楊洵原是國中同學,她住進楊家,每天吃楊家栽種的新鮮蔬果,一個月後竟不藥而癒。後來她嫁給楊洵,也成為農場好幫手。 走進位楊浩位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農場,一排排小蕃茄、丹蔘、馬郁蘭等植物綠意盎然,角落有幾個超大圓桶,攪拌機不停地運轉散發香味,原來這是土壤營養液,圓桶內添加米糠、豆粕、益生菌等,透過埋在土裡的半弧形管線,定期輸送到土壤裡。這是後有機農場的祕密武器。 楊浩說,30年來,我不用農藥、化肥,農作物生長得比那些使用農藥、化肥的蔬果還大,質量更高,用水量省下70-80%。」 以色列開發出全球最進步的滴灌系統,可在沙漠中種出蔬果。楊浩說,他所開發的地下灌溉系統與以色列的滴灌技術不同,以色列農業專家曾來到農場參觀。 目前屏東天癒農場裡,大規模種植高單價的丹蔘。以楊浩的仿生農法,丹蔘長得快又好。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主任張淑賢指出,天癒農場使用地下灌溉系統,定期輸送水、營養液,加上益生菌,土壤表面保持乾燥,不容易有病蟲害,而丹蔘可連作7次,相當創新且成效好。惟,這樣的仿生農法事先要設置地下灌溉系統,施作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