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的景氣循環

工商時報【于國欽】 ■辛棄疾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唐朝詩人岑參詩:「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自然遠離寒冬,進入春天一向有非常明確的信號,辛棄疾寫得更熱鬧,「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春滿人間的喜悅如在眼前。 雖然我們經常說景氣循環如同春去秋來,但近年這個循環已日趨微弱,微弱到景氣復甦,都無人察覺,悄然而至的景氣東風,看不到春燕,也看不到千樹萬樹的花開,雖然如此,根據國發會判定,台灣景氣自2012年1月已經觸底回升,進入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迄今逾三十個月。 原來台灣景氣復甦已有三十多個月之久,但這個復甦顯然是極其微弱的,微弱到讓人毫無感覺。 各國景氣循環逐漸聯結 何以有景氣循環?景氣之所以會出現循環,是因為經濟活動是一種集體心理現象的反射,在樂觀預期下過度投資、過度消費創造了繁榮,景氣進入了春天;待實況不如預期,又在悲觀預期下過度恐慌,消費投資動能下滑,景氣遂陷入嚴冬。 一百年來各國就在這樣的群眾心理反射下,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景氣小循環、大循環,二戰後隨著全球市場開放,貿易及金融自由化,原本各自獨立的各國景氣循環逐漸聯結在一起,但所謂的聯結是指美、歐影響亞洲,反之亞洲迄今仍撼動不了美、歐。 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言,亞洲各國哀鴻遍野,直到次年經濟依然蕭條不已,日本衰退1.1%、南韓衰退6.7%、台灣也在1998年初進入第9次循環的收縮期,然而同一時期美國景氣仍處於「新經濟」的春天,經濟成長率高達4.3%,德、法等歐盟各國依然繁榮,絲毫未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 不過,當風暴的核心落到美、歐頭上時,亞洲就不可能氣定神閒了,2008年華爾街所掀起的金融海嘯,至終全球都陪美國一起墜入景氣谷底,2011年歐債危機同樣讓亞洲失去動能,這說明亞洲的景氣循環除了取決於亞洲的群眾心理反射,也取決於美、歐景氣的起落。 台灣如今對美、歐出口比重表面上不高,但由美、歐卻占大陸出口比重達35%,其中歐洲更是大陸的最大出口地區,占大陸出口比重近兩成,隨著歐洲陷入債務危機、通縮危機,在兩岸產業分工的鏈結下,近年台灣生產及外貿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國人難以感受到景氣復甦的春風,不難理解。 擴張力道微弱 60年首見 國發會三年前判定2009年2月台灣已抵達金融海嘯這一波循環的谷底,而進入第13次循環的擴張期,三年後,終於在上周判定第13次循環的峰、谷,認定自2012年1月台灣已進入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然而近兩年台灣經濟每每在保二邊緣掙扎,很難與景氣擴張聯想在一起,擴張力道之微弱,為近六十年所僅見。 大自然遠離寒冬都有明確的信號,過去景氣循環的榮枯也明顯可見,但本次的擴張期讓人感受不到擴張的味道。無力的東風,吹不出滿園的春色,東風尚且如此,他日西風一來,更難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