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時尚或經濟?

德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時尚或經濟?
德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時尚或經濟?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德國人是小心謹慎且做事一絲不苟的民族,因而對於共享出行蔚為街頭時尚保持警醒,是否能夠盈利為其一,不惜代價換增長為其二的考量。

德國電動滑板車於今年六月正式上路,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目前活躍在市場上的廠商有六家:Circ 和Tier來自德國,Voi 來自瑞典, Jump(屬於Uber ), Lime和 Bird則來自美國。

Tier成立於去年底,已出現在歐洲的11個國家40個城市。而Lime已經進入歐洲19個國家56座城市,在多個城市都和Tier短兵相接。Lime表示,德國是其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市場,目前活躍在德國的15座城市。

移動數據分析平台App Annie 顯示,德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排名依次為Lime,Voi,Tier,Circ,Bird。在Google play中,Lime仍居榜首,Jump的存在感似乎並不強。 瞬息萬變的出行市場,誰能走到最後資金起到決定性作用。

Tier上個月宣告最新的5500萬歐元B輪融資,投資者們期待Tier在歐洲共享領域的領軍地位。而Lime在今年2月融資3.1億美元,Lime被稱作是世界上最能融資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供應商。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今年5月發布 「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希望與陷阱」研究報告中認為,共享電動滑板車將於2025年達到400到500億美元價值。電動滑板車屬於微出行,為乘客解決一公里之內的交通往返,它與已有的汽車和單車形成互補,擴大了用戶的出行選擇。

然而共享電動滑板車能否廣泛推廣,值得懷疑? 因為電動滑板車引發的安全(事故)和秩序問題(被任意丟放的滑板車),讓很多大城市望而卻步。甚至一些德國城市設立禁區:禁止駛入,禁止停放,限速。 針對秩序問題,Lime的德國負責人Seyfi曾表達過對德國基礎設施的不滿,認為可將一些汽車停車位改為電動滑板車所用。

更關鍵的問題是,共享電動滑板車尚未能盈利。面對共享辦公,共享單車的被高捧和被唱衰,德國對共享出行尚保持警醒:到底微出行是帶來問題還是提供便利,需要不惜代價換取增長嗎? 最終可以盈利嗎?

電動滑板車的自由流動共享模式(free-floating Sharing),對於城市本身,電動滑板車的數量是否過於飽和?對於供應商,廣覆蓋帶來更大的成本。

在美國市場,共享電動滑板車收回成本需115天,也就是3.8個月,車的使用壽命約3個月,電動滑板車在完成掙錢這個使命之前就掛了,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

供應商們最大的成本在於收車,運輸,充電,第二天再將車送往目的地。有些供應商採取「crowd-charging」,即付費或換取騎車時間讓用戶自己充電。這個模式較富成效讓滑板車使用時長更長。 如果一輛車能挺住6個月就會盈利。

可更換的電池減少充電次數,延長電動滑板車的壽命。Circ最近宣稱推出可更換電池的新款電動滑板車,其創始人Gadowski稱,滑板車使用壽命因而延長「至少18個月」,就地更換電池省下最大的一部分成本。

共享電動滑板車無法迴避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處理和其他出行工具的關係?在緩解擁堵和秩序問題上,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滑板車,能做的不過是一公里的即時需求,它的使命不只是讓沒有開車的人出行更方便,更是讓私家車群體放棄開車。

共享電動滑板車聯手其他出行解決方案,無縫對接,以服務的形式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出行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簡稱MaaS),讓私家車主在服務上得到便利和滿意,才有可能擴大市場。

2016年芬蘭赫爾辛基出現的一款叫Whim的App被認為是該觀念的先鋒和典範。Whim是一款融合了公共交通,不同共享出行服務和支付方式的平台,也就是說App可以實現不同交通工具的連接,選擇、訂票並付款,實現一站式服務。

Whim提供軟體技術支持,具體怎麼實現不同出行供應商的融合還得看該城市的應用。除了赫爾辛基,伯明翰,安特衛普,Whim已將觸角伸向維也納甚至亞洲。

BCG在今年10月研究報告分析,到2035年城市出行平台市場將價值25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中國。屆時將有25%的出行是在平台上下單的,成功的平台提供一種白標產品,以滿足城市出行要求和政策。

BCG將數字出行平台分為兩種:一種是Uber代表的「亞馬遜模式」,一種是以Whim為代表的白標模式。BCG認為Uber可以在美國所向披靡,卻無法征服歐洲。歐洲的多樣性,外來平台很難侵入,歐洲城市更看重中立性。

而共享出行無法迴避的一個趨勢就是,城市的一體化協同出行(Intermodal Mobility),有不少出行供應商推出自己的平台,除了Uber,戴姆勒和寶馬聯手推出Free Now,除了汽車出租,還有它們自己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品牌Hive。最終鹿死誰手,終見分曉。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