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政府對中政策存在分歧 未來走向待觀察

德國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12月初組成聯合政府,依據執政聯盟協議的「全面中國戰略」,新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的對中政策,將對中國侵犯人權與香港及台灣問題,採取更為強硬立場;然而蕭茲則對北京的態度採務實導向,並以加強經濟貿易為優先,未來德國的中國政策將走往何方,有待觀察。

新外長對中強硬 以價值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德國新任總理蕭茲12月8日主導的聯合政府,由德國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綠黨(Green party)與自由民主黨(FDP)組成3黨聯盟。根據執政聯盟達成的協議,將制定「全面中國戰略」,作為未來對中國政策的一部分,「以便能夠在與中國的系統性競爭中,實現德國的價值觀和利益」。

新政府外交部長、綠黨共同主席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主張「以價值為基礎」(value-based)的外交政策,她的對中政策,強調對中國侵犯新疆維吾爾人權、限制香港自由,以及欺壓台灣等問題,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

不過,貝爾伯克的對中政策卻與剛卸任的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大相逕庭,梅克爾在位16年間,將中國視為經濟夥伴,並視為對德國和歐洲繁榮不可或缺的要角,也是德國公司的重要銷售市場。梅克爾的做法崇尚務實,而非意識形態;然而她的現實政治傾向,導致她不願在新疆人權、香港或台灣問題上批評中國,著重在德國的經濟利益。

對中政策 新外長與總理存在分歧

此外,貝爾伯克的對中政策不僅與梅克爾有很大差異,跟自許為梅克爾當然繼承人(natural heir)的總理蕭兹也有顯著不同。

根據「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12月22日的報導,蕭茲上任後,21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首次電話會談,蕭茲並未提到人權問題,而是專注於促進兩國貿易合作,蕭兹在會談中也希望新的「中歐投資協議」(China-EU Investment Agreement)儘快生效。

「中歐投資協議」是梅克爾任內力推的政策,至於跟中國談經濟貿易而不提及人權,也是梅克爾對中政策的一環。

「中歐投資協議」歷經7年談判才獲得歐盟會員國批准,但是在歐盟針對新疆維吾爾人權遭到中國侵害,發動自1989天安門屠殺以來,首次就人權問題對中國實施的制裁後,中國也將數十名歐洲議會議員和歐盟官員列入制裁黑名單,導致歐洲議會凍結這項協議。歐洲議會揚言,若要解凍協議,前提是中國取消對歐洲議員的制裁。

德國內閣運作 外交政策總理聲量大

另一方面,除了執政聯盟內部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理念存在歧見,德國內閣運作也可能使得歧見加深。

德國內閣依循所謂的「總理原則」(Kanzlerprinzip)運作,各部門首長遵循總理的指導方針行事;因此德國的外交主導權依總理態度而定。根據「德國之聲」,梅克爾任內的外交政策由她親自主導,並非全盤交給外交部處理,至於前總理艾哈德(Ludwig Erhard)與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時代,則是幾乎交由外交部門處理。

分析指蕭茲可能會「蕭規曹隨」,遵循梅克爾主導外交的作風。倫敦政治分析師與自由記者佛克(Thomas O. Falk)在英語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俄羅斯和中國等國際要角將毫無疑問地『測試』德國新總理的底線,若是在國際舞台與外交決策過程中缺乏存在感,可能會被蕭茲視為無法承受的弱點。」

因此佛克認為,「蕭茲似乎不太可能停止由總理主導外交政策,並整體定下對外基調的趨勢」。

德新政府對中政策 走向何方待觀察

此外,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資料,中國已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0年德、中兩國雙邊貿易額為2,121億歐元,因此鑑於德、中兩國經濟規模龐大,務實的蕭茲將會延後德國新政府與梅克爾對中模式正式決裂的時間。

政治分析師與自由記者佛克認為,德、中未來關係有一點可以充分肯定的,就是梅克爾領導下的德、中16年經濟合作關係,不會輕易地就劃下休止符。

德、中兩國關係密切,新柏林政府未來的對中政策將走向何方,究竟是延續梅克爾時代的交往模式,或是綠黨的「人權與價值」強硬政策,還是出現一種新的折衷方案,值得未來密切觀察。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習近平與德總理通話 盼發揮影響力穩定中歐關係
德國新總理:不會對中國人權問題視而不見
與蕭茲首度以領袖身份會面 馬克宏盛讚「觀點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