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解析「中德政府磋商」》梅克爾當李克強面提人權問題 美中對抗下德國站哪邊?

4月28日,德國總理梅克爾本應飛往中國北京參與第六屆「中德政府磋商」,不過因為新冠疫情改為線上會議。而會議從實體變為線上進行,並非本屆中德磋商唯一與過往不同之處——過去的中德政府磋商常被視作為中國作秀的場合,但在這一次,梅克爾卻直接對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及人權問題。

並不意外地,李克強以切勿干涉中國內政回應。儘管雙方均同意「脫鉤」並非良策,而應該保持順暢的溝通管道,中德在人權議題上的歧見卻難以解決。德國政府該如何處理與最大貿易夥伴的關係,也受到德國媒體關注。

拜登時代的美中歐關係

在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任內,美中兩方對抗的國際局勢已然成形,拜登(Joe Biden)接掌政權後,對中政策大方向上延續川普時期的對抗策略。不過,與川普不同之處在於,拜登顯然更加重視美國的國際盟友,上任以來除了表現出對印太地區的重視(如強化與澳洲、日本、印度等國的外交關係),也積極修補橫跨大西洋的美歐關係。

在此新國際局勢下,印太地區與歐盟諸國過去「一方面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的應對模式受到了挑戰,無論未來是否將有「選邊站」的必要,這些國家如何應對如今中美對抗的局面,都顯得愈發重要。

在此架構下,4月28日舉行的「中德政府磋商」(Deutsch-Chinesische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便有其關注價值。這場會議並非世界上任意兩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而是兩強之一的中國與歐洲領頭羊德國之間的直接對話。

「中德磋商」兩年舉行一次,從2011年開始舉辦,今年度是第6屆,以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在會後,多家重要德國媒體撰文分析,一致表示「中國態度越發強硬」,甚至(中德關係)「該是時候換個方向」;然而在另一端的中國,除了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簡短提及外,這一屆「中德磋商」在中國並未引起太大關注。

德國經濟依賴中國,梅克爾盼磋商持續

在本屆磋商開始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再次強調,這場會談的存續相當重要,與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曾表態不應與中國脫鉤(斷絕關係不再往來)互相呼應。梅克爾同時強調,經濟打從一開始就是中德合作的重點,而這點至今並未有所改變。

德國是出口導向國家,根據德國媒體《日報》(taz),德國經濟早已對中國產生依賴,且無法逆轉。光是在去年,德國企業便已出口價值959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2兆)的貨物至中國,特別是汽車製造商之所以能撐過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最主要靠的就是中國的需求。根據德國聯邦經濟部,中國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除了貿易,梅克爾也提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不過,合作的範圍已經越來越廣,這個範圍從外交政策、到如何監管與解決世界上的某些衝突、再到氣候保護與健康。」梅克爾也強調,在遏制疫情一事上,中德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加快疫苗產製的腳步。

當場提人權議題 梅克爾不再沈默?

除了貿易、對抗傳染病與保護氣候外,梅克爾也提及人權議題,而這是過往少見的舉措。她在會議一開始便明言,夥伴關係也應包含「能夠提到重要議題,並且開誠布公地談。」並且提到香港作為例子。

梅克爾直接對著中國總理李克強說,她希望「我們能夠盡快再次重啟人權對話」,李克強回應:「在一些問題上,中國與德國有不同觀點。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長期以來批評「中德磋商只不過是為中國舉辦的一場公關表演」的人,可不只爭取人權的異議份子;事實上,就連研究中國政策的專家們也抱持相同觀點。其原因在於,一旦談及較困難的議題,中國的領導階層便乾脆當成沒聽見,因此雙方在這些議題上幾無對話空間。

在過去,以梅克爾為首的德國政府確實會提及這些令中國不快的議題,但是並不以公開方式進行。這或許也導致梅克爾一向被認為「親中」,除了在政策上促進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以外,梅克爾本人也多次訪問中國。事實上,在她擔任總理的16年間,除了歐洲國家以外,中國是她去得最頻繁的國家。然而,透過這種所謂「沈默外交」所帶來的模糊空間,梅克爾確實達成了某些成就,比方說讓藝術家艾未未和劉曉波的遺孀劉霞順利離開中國。

2018年7月13日,劉曉波遺孀劉霞在德國(AP)
2018年7月13日,劉曉波遺孀劉霞在德國(AP)

2018年7月13日,劉曉波遺孀劉霞在德國(AP)

人權議題談不攏,中德雙方態度皆漸趨強硬

《日報》認為,近來中德雙方態度皆漸趨強硬。今年3月,歐盟在30多年來首度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遭指控侵害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對此,北京政府的回應是將10名歐洲政治人物與4個組織放到「黑名單」中,其中包含綠黨在歐洲議會的議員布提克法(Reinhard Bütikofer)以及歐洲最大中國研究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

在本屆中德磋商中,雙方延續了這樣的張力,因此梅克爾當面提及人權議題似乎並不那麼令人意外,《南德意志報》(SZ)指出,根據代表團透露,外長馬斯也提及了新疆問題。《南德意志報》直接以〈中國警告德國不要干預〉(China warnt Deutschland vor Einmischung)為題撰文,描述李克強要求梅克爾不要進一步以侵犯人權批評中國。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美聯社)

《中歐投資協定》將成問題?

在此情形下,中歐雙方趕在德國輪值歐盟主席卸任前推進的《中歐投資協定》,或將繼續懸宕。梅克爾曾強調,《中歐投資協定》的成果對她而言非常重要。過去,中國常被指控不停自我擴張,但是卻以各種方式讓外資難以進入其本國市場。因此梅克爾曾表示,《中歐投資協定》將會是中德雙方建立「透明關係」的基石,唯有在此透明關係之上,中德方能彼此開放市場、保障權益。

對此,李克強承諾:「中國將繼續開放,並且將一步一步轉換成新的措施,讓全世界的企業都能獲利,其中當然包含德國。」並表示,在全球保護主義越發明顯的情勢下,德國與中國應該要「作為開放、互利、共贏的好例子」。顯然,李克強在此暗示了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如前所述,在新任總統拜登的領導下,美國在對中政策上維持川普時期的對抗方針,但同時積極地尋求國際盟友支持。

在此局勢下,歐盟的態度自然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如德國政府歐美關係協調員拜耳(Peter Beyer)於其在《時代週報》〈我們需要一個橫跨大西洋的對中戰略〉(Wir brauchen eine atlantische China-Strategie)文中所提及的,歐盟必須釐清自身利益以因應未來可能的中美關係。歐洲國家領導人如何在不與中國脫鉤的前提下,維護人權、自由、民主等核心價值,或許是當代的重要考驗。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抗議中國迫害人權?犧牲運動員權益?德國在野黨議員呼籲抵制北京冬奧遇兩難
相關報導》 德國新法形同排除使用華為 9月選後新政府是否執行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