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將為汽車工業指明方向?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發表評論稱,德國汽車強國的地位曾多次受到挑戰,六十年代的日本車,九十年代的韓國車以及2008年的特斯拉,都曾對德國汽車工業形成沖擊。但這一次來自中國的挑戰卻非同尋常。這篇題為《壓力山大的德國汽車工業》的評論寫道:“汽車工業的歷史顯示,競爭是件好事,因為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能夠激發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工作熱情,有利於生意的蓬勃發展。在過去50年同亞洲人和特斯拉的競爭中,德國汽車工業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在全球範圍內,‘德國制造’的汽車仍是品質和工藝的象征。至少到現在還是這樣。

然而,來自中國的沖擊來得很不是時候。現在人們討論的不再是德國的強項,而是德國的弱勢和不堪一擊。在這一領域,中國人的自信和德國人的沮喪交織在一起。寶馬、奔馳和大眾將在慕尼黑車展上竭盡全力去捍衛德國的汽車強國形象。”

評論指出,慕尼黑車展上,德國車企雖然推出了新車型和新口號,但卻無法掩蓋寶馬奔馳等德國車企所處的不利地位。2023年對德國汽車工業而言,將是一個時代拐點。

“總體而言,德國汽車工業盡管相當強大,但它所面臨的新挑戰也是異乎尋常的嚴峻。來自中國的新競爭對手在這場競爭中佔盡了優勢,而他們最核心的優勢則是:他們擁有未來車型的核心部件——電池。

中國汽車對德國市場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日後將會逐漸得到展現。至少到目前為止,比亞迪等中國汽車的在德銷售數量還非常有限,而德國競爭對手也在努力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但德國汽車制造商對失去燃油汽車的恐懼顯然遠遠大於全力投身電動車研發的勇氣。”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未來,但德國政界和工業界顯然沒有及時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這篇題為《為時已晚》的評論寫道:“也許有人或說,中國是個遙遠的國度,中國人喜歡開什麼車,和德國並沒有太大關系。但真相卻是:中國每年的新車銷量為2500萬台,而德國每年的新車銷量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盡管德國仍有人對電動車技術提出質疑,認為發展電動車純粹是基於政治意圖的錯誤決策,而且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也沒有人會購買電動車,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在中國的一些地區,街道上電動車的佔比已經超過50%。如果德國車企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其盈利必將大幅下滑,而且也會在中長期內影響到德國境內的工作崗位。

本周二開始的慕尼黑車展雖然官方冠名中加上了‘移動性’一詞,但其實質仍是一次汽車展覽。為了彌補過去的失誤,今後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在這次車展上將會得到最直觀的體現。好消息是,德國車企已經吸取了教訓。但壞消息卻是,對於有些德國車企來說,一切已經為時過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