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崛起將受阻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以"面對中國擴充軍備 歐洲必須做出回應"為題,刊發評論指出,盡管歐洲並不會受到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但是中國對其亞洲鄰國的施壓,依然會損害歐洲的利益。

"北京正在拓張其領土訴求,還威脅台灣、粉碎香港民主運動、壓迫藏人以及維吾爾人。中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實際的氣候保護行動卻很少,只是空洞地宣布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多場沖突正在激化中。如今,專家不斷警告新冷戰、甚至熱戰的風險。人們不禁要問:和平還有救嗎?如何才能維護和平?誰能維護和平?歐洲以及德國又能發揮哪些作用?"

"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印度等軍力不及中國的亞太民主國家擔心,北京遲早會實現'中國治世'(Pax Sinica)。只有在鄰國服從於中國規則、不批評中國的情況下,北京才會保持和平、合作的姿態。否則,中國就會對鄰國進行制裁,並施加政治、軍事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地區的言論自由與人權就會受限。現在,亞洲國家將希望寄托於歐洲。他們覺得美國在前總統特朗普治下與中國的對峙太過激烈。特朗普要求和中國脫鉤、斷絕經濟合作,但是亞洲國家和歐洲國家都不想這麼做。"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具有帝國主義色彩,但是卻不願意冒著戰爭的風險,"後者會危及其經濟增長,損害民眾對共產黨的服從度。因此,亞洲國家希望歐美能形成遏制中國的共同戰略,向北京施加政治與軍事壓力。"

"中國會精心算計其行為的得失。假如不用冒著戰爭風險就能吞並民主台灣,北京很可能就會這麼做。但是只要美國仍然保護台灣,這就依然只是中國的遙不可及的目標。"

"歐洲並不直接面臨中國的軍事威脅。但是,中國快速增長的軍費、北京將整個亞太地區納入霸權統治的企圖,卻威脅著歐洲的利益:拓張民主、人權與經濟自由。"

在文章末尾,作者建議,為了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歐洲應當積極與亞洲民主國家結盟,並且聯手美國制訂對華政策。"歐洲還應當效仿歐洲安全合作機制,建立一套亞洲安全合作機制。前者當年通過避免武力、裁軍、互信機制,在與蘇聯的體制性沖突中確保了和平,維護了西歐的自由。在新機制中,中國應當被接納、應當被尊重,但是其帝國主義霸權訴求卻絕不能被容忍。"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中國宣布了謹慎的經濟增長目標 - 這是正確的"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北京當局其實清楚地知道中國經濟如今面臨的巨大困難。

文章首先援引了一些經濟專家的觀點,認為2021年中國的實際增長率可能會高於如今官方制訂的6%之目標,畢竟疫情後經濟會出現反彈。作者注意到,中國當局在制訂本年度經濟目標以及新的五年計劃時,比以往謹慎得多。

"中國完全有理由變得謹慎。盡管中國是疫情期間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但是人們時常忘記了幫助中國走出危機的主要因素:高額基建投資以及高額出口貿易。"

"過去幾十年間,讓落後中國獲得舉世矚目繁榮的經濟增長模式,伴隨著巨大的資源浪費。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北京不可能長久地依靠不斷興建機場、公路、鐵路、建築來拉動經濟增長。即便是國有經濟佔主導的一黨專政國家、擁有海量的資源來舉債興修基建,也會擔憂不斷增長的債務水平。目前,中國的公私債務總額已經攀升到了GDP的272%,且仍在繼續增長。"

作者接著指出,中國中央政府知道,增長目標設定過高,會刺激地方政府繼續舉債;但是同時也知道經濟絕不能降溫、財政輸血絕不能停。同時,國際環境如今也不利於高度依賴出口貿易的中國。而從長期來看,限制中國增長潛力的將是其不斷縮小的勞動力人口。

"鑑於今後幾年以及今後幾十年將會遇到的諸多問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將會成為過去式。如果在2021年後,中國依然能維持6%以上的增長率,固然是好事。但是就目前狀況來看,可能性不大。"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

作者: 文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