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美相爭 印度得利

(德國之聲中文網)《每日新聞》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采取的行動並不令人意外,畢竟此前美國推出了芯片及芯片生產設備的出口限令,也禁止華為等中國高科技產品進入美國。但這篇題為《中美技術之爭》的文章對美國企業是否真能對中國脫鉤表示懷疑。文章寫道:

"多年來,分析師們一直在批評美國高科技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巨大依賴性。以蘋果公司為例,其智能手機的90%以上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沒有任何一家美國企業像蘋果這樣,將其供應鏈如此密集地集中在中國境內。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使蘋果出現了生產困難,以至於其至關重要的聖誕銷售大受影響。這一慘痛經歷也助長了有關減少依賴性的討論。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此前提出警告說,蘋果的中國供應鏈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讓蘋果徹底同中國脫鉤也是非常不現實的。不過,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則預計,截至2025年,蘋果在華產量在其總產量中的佔比將從目前的95%降至75%。

不過,將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往印度的,並不只有美國企業,一些德國企業也開始看好印度。德國汽車供應商舍弗勒就已在印度浦那開設了新的軟件及電子技術研發中心。"

隨著中美兩國間地緣政治之爭的不斷加劇,一些跨國企業開始減少在華投資以規避風險。但印度就真的是投資的安全港灣嗎?文章寫道:

"印度作為投資目的地其實也並非沒有風險,因為該國發出的地緣政治信號也相當矛盾。因此,該國未來會不會同西方陣營產生政治分歧依然是個未知數。舉例來說,印度是中國之外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的主要買家。企業咨詢公司Wellenreiter Invest的市場專家雷菲爾德(Robert Rethfeld )表示:'俄羅斯原油的80%流向了印度和中國。'

由此看來,印度也在間接資助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的侵略戰爭。迄今為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此似乎是視而不見。一旦事態發生變化,印度也成為制裁目標,那麼蘋果等一眾國際企業心目中的安全生產基地印度就會轉變為風險因素。"

德國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正在就禁止華為產品進入德國通訊網絡吵得不可開交之際,德國最著名的基礎科研機構“弗勞恩霍夫協會”卻在同華為公司在一系列科研項目中開展合作。弗勞恩霍夫協議以"學術自由"和"數據保護"為由拒絕透露同華為合作的具體情況。《商報》報道稱:

"自民黨人史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領導下的德國聯邦科研部強調'學術與科研自由'同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的'特殊責任感'是相輔相成的。一位發言人表示,科研部並沒有研究機構同中國公司合作項目的完備信息。科研部與中國開展合作的選題和資助聚焦於相關項目對德國和歐洲的附加值,並注重'減少項目遭濫用的風險'。

弗勞恩霍夫協會則指出,該協會會對每一個合作個案進行'標准化審核'。而在決定是否會對某一個項目開展合作時,則會重點考慮該項目是否屬於'涉及核心技術以及存在技術外流風險的敏感合作項目'。

同弗勞恩霍夫協會的合作引發爭議後,華為公司表示難以理解。華為發言人表示:'對相關合作提出的批評非常抽象,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涉及到合作的具體內容,對此我們感到無法理解。'這位發言人還表示,從2010年以來,華為公司一直同歐洲一百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存在合作關系,特別是在無線通信、網絡通信和網絡安全領域,'相關合作得到了伙伴們的積極反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