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以貿促變」改變了中國還是歐洲?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政治學者Joseph de Weck撰寫的雜文“中國大錯覺”(Die große China-Illusion)。文章指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和歐洲國家執行的都是“以貿易促轉變”的對華政府。柏林政府上上下下都相信,與中國建立貿易往來可以將中國納入全球經濟體系,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讓中國變成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

作者寫道:“貿易讓中國的市場實力變得如此強大,甚至連好萊塢為了迎合中國市場都需要修改電影劇本。然而做出改變的往往是對對外貿易更為依賴的一方。現在北京正在使用特朗普的方式推出強權政治。中國駐柏林大使館警告稱,如果華為被排除在德國5G網絡建設之外,那麼德國的汽車企業就會嘗到後果。”

作者寫道,“北京的權力精英們現在深信,他們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比西方的民主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更具優越性。這麼一來就不難想見,為什麼2012年以來歐盟同中國之間展開的投資協定談判始終沒有進展。布魯塞爾方面要求中國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好的中國市場准入條件以及法治安全保障。但是直到今天歐洲人都未能如願。歐洲人逐漸明白過來,中國是要堅持搞國家資本主義,”

“歐盟國家在對外貿易政策中三個全新立場上的共識越來越多。首先,歐盟必須擴大自己的談判籌碼,迫使中國做出讓步。其次,面對與中國政府關系密切的中國企業競爭對手,歐洲的企業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必要時歐盟應該對歐洲企業提供幫助。另外,如果政府在中國經濟中仍然是決定性因素,那麼歐盟也必須始終考慮到主權政策的層面”。

文章寫道,“3年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其關於歐洲問題的首次演講中呼籲將‘歐洲主權’作為歐盟政策的總體目標,當時很多人還覺得這種提法缺乏現實感。現在德國總理默克爾自己都承認:‘為了確保歐洲的經濟成就以及未來的行動力,歐洲在技術和數碼領域都必須擁有自己的主權’……”

文章指出:“歐盟正在脫離40年的自由市場階段,正在變得越來越傾向於動用貿易保護和工業扶植政策。至於以貿易促轉變:歐盟自己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亞洲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是亞洲變得越來越像西方。”

中國掌控UNESCO 法國人火大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中國對世界文化伸手”(Chinas Griff nach der Weltkultur)的文章指出,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後,北京開始系統性地擴大其影響,這令法國人大為光火。

文章描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法國人奧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正在謀求自己的第二任期。“如果明年她想再度當選,就格外需要獲得中國的支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會迅速做出反應,把一名台灣科學家排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一場網絡研討會之外”,文章寫道,“一位來自台灣名叫Yeh Chih-Fu的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研究的博士生報名參加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虛擬會議。這一會議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意大利政府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資助舉辦的。Yeh Chih-Fu收到會議回復,他作為台灣人不能參與這場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證實確有其事,但是並沒有解釋原因。”

文章寫道:“很長時間以來歐洲外交官們注意到,中國是如何通過有針對性的任命,巧妙地利用結構組織上的弱點或依附關系,擴大其在教科文組織的影響力,以改變對 ‘和平文化’的理解,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總干事阿祖萊已經多次向北京表示感謝,感謝北京向美國‘退群’後遭遇巨大財務損失的教科文組織提供資金幫助。”

文章寫道:“在巴黎,人們更是滿懷疑慮地觀察到,中國是如何將法國從其原來的非洲後院趕出去的。”文章描述說,巴黎曾有一座孟德斯鳩公館,法國政要都在這裡同非洲各國首腦舉行會晤。這座公館同非洲之間的淵源深厚。後來法國政府聲稱迫於經濟壓力要出售這座建築。官方說這座公館出售給俄羅斯的一位富豪,這位富豪打算把公館改造成一家豪華酒店。但是幾年後工地上卻出現了用中文標識的施工牌。2017年,這裡正式成為裝潢一新的中國駐法大使館。

文章最後寫道:“中國大使館把這座裝潢一新的建築成為‘中法友誼和文化對話的標志’。從那裡,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組織使館工作人員撰寫的‘一名中國駐法使館外交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觀察’,這篇文章表達了對西方衰落的思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洪沙 (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