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對華政策誰拍板?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三黨聯合政府未來的對華政策是統一的嗎?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發表評論指出,德國新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主張實行“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既要對話也要展示強硬;但總理肖爾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他才是“老板”。評論寫道:

“《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報道,即將就任的聯邦總理肖爾茨今年10月曾讓人傳話給中國主席習近平:他希望延續前任的務實路線,並會約束他的聯合執政伙伴綠黨和自民黨。而貝爾伯克幾天前在接受《日報》采訪的時候,則呼籲禁止進口來自新疆的產品,因為那裡的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受到殘酷的壓制。

‘人權政策不是擺給人看的櫥窗’,施泰因邁爾(聯邦總統,社民黨人——譯者注)在默克爾政府任外交部長時曾這樣說過。現在看來,肖爾茨會繼承這個傳統。這可能會讓他和執政伙伴之間產生矛盾。在聯合執政協議中,雖然沒有計劃要改變對華政策路線,但多處主張德國面對中國時姿態更加自信。

但貝爾伯克也不能太過頭,她作為外交部長的決策設計空間是有限的。德國對外政策的關鍵要素是由總理府定奪的,無論是阿登納的與西方結盟、勃蘭特的東方政策、施密特的北約軍備升級,還是科爾的歐盟政策和兩德統一,無一不是時任總理的手筆。施羅德就曾把總理和外長的關系形容為‘廚子和跑堂’。”

經濟懲罰 適得其反

歐盟成員國立陶宛因加強與台灣的關系而惹怒北京,乃至受到中國非正式的貿易封鎖,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法蘭克福匯報》刊登分析文章寫道:

“數日來,中國阻止來自這個波羅的海國家的進口貨物入關。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周一致信歐盟委員會,稱中國此舉是‘史無前例’的‘出於政治動機的經濟施壓’。”

在介紹了事件的背景和中國與立陶宛的關系如何逐步走向惡化後,文章寫道:

“中國這種經濟上的懲罰措施,已是人們所熟悉的手段,近一段時間,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尤其身有體會。加拿大是因逮捕華為高管孟晚舟受到懲罰,澳大利亞則是因要求對新冠病毒起源開展獨立調查。結果,北京當然沒有能讓這兩個國家做出妥協,而是適得其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內輿論對中國的看法明顯變得更具批判性,堪培拉和渥太華政府的對華政策變得更加尖銳,而中國的槓桿也被證明並不那麼有效。即便在澳大利亞,經濟損失也屬有限。由於對鐵礦石的需求升高,雙邊貿易額甚至還有所增加。葡萄酒、大麥和海鮮產品供貨商也找到了其它替代市場。

美國總統的印太事務顧問坎貝爾(Kurt Campbell)不久前說,中國試圖用‘經濟戰’迫使澳大利亞屈服,但未能奏效。不過他推測習近平主席可能還沒有接獲這個信息,即這種做法的後果‘事與願違’,‘或許在中國,某些反饋鏈條的運作還不那麼有效。’”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