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美國如何繼續當好國際領袖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美中對撞 但是阿拉斯加的爭吵也有好處"為題,刊發評論贊揚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中方的明確表態。文章認為,美國如果不這麼做,中國就會繼續以為美國正在衰落。

"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面臨著雙重認知困境:一方面,美國國內一直懷疑拜登不夠強硬。確實,拜登是在2020年選戰期間才成為了對華鷹派,早年在奧巴馬麾下,他一直對美中合作抱有巨大期待。但是,拜登出任總統後,不會重返當年的路線,畢竟美國的政治風向早已劇變,國會兩黨如今已經形成共識:中國是美國最具威脅的戰略對手。"

"另一方面,中國則反復揚言,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強權,甚至都沒有能力來維持國內的安定與秩序。因此,中國的姿態日益自信、甚至有些趾高氣昂。特朗普時代的混亂、國會山遭受的沖擊固然可以被解讀為美國衰落的跡象,但是這也是誤判。只要美國拿出政治意願、用更加審慎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國力,美國就依然能夠扮演好突出的世界強國的角色。"

作者認為,在這一背景下,美方在會談中強硬提及中國人權、南海爭端等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強硬措辭並不足以對抗中國咄咄逼人的強國夢。前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他似乎只是執著於中國在對美貿易中獲得了太多好處。但在其他問題上,特朗普卻釋放出令人困惑的信號。他和習近平稱兄道弟,面對維吾爾人遭遇的暴行也不過是聳聳肩。"

"如何評價拜登的對華政策?現在還為時過早。但不管怎樣,拜登新政府釋放出了令人鼓舞的信號。美國似乎已經從全局層面上應對中國挑戰,在首輪高級別外交對話中設置了明確的優先級。華盛頓正在修復特朗普時期受損的與亞太盟友的關系,展現出了其對華政策的核心思路:僅僅靠美國,是無法應對中國挑戰的。"

《法蘭克福匯報》的短評以"演戲還是真對抗?"為題,指出美中對抗不可避免,但是即便在劍拔弩張之下也依然有合作空間。

"這場對話的開場白讓人們認識到:如果中美兩國無法找到避免矛盾演變為公開沖突的方法,這場較量會走向何方。大家現在已經明白,美中之間的地緣政治爭端將是今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段內的主要矛盾。"

"但是,這並不排斥兩國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展開合作。在體制性的根本對立中,雙方也依然存在合作空間。"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特朗普時代的陰影"為題,刊評指出,阿拉斯加會場的爭執之中,中國官員指責美國的人權和民主,而最吊詭的是,中國人也並沒完全說錯。

"問題並不在於,中方代表在對美方代表胡言亂語。有時候,這確實是一種外交手段。問題也不在於,中方打破了外交禮儀、在攝像機前而非在閉門會談中說假話。這同樣也是打亂談判對手的一種方法。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人說得沒錯。"

"也許這麼說有點太狠。確切一點,應該說:至少,中國人沒有完全說錯。美國有著諸多社會問題、政治缺陷,卻依然是一個自由民主的法治國家,這點和中國式專政有著雲泥之別。忽視這一點的人,一定是有意為之。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在過去幾年間,確保自由、民主、法治的一些規範和標准,在美國出現了滑坡。當一個舉手投足都像北京當權者一樣的人成為一個民主國家領導人的時候,以上就是後果。特朗普實現了一項成就:連中國都可以對美國的人權和民主指手畫腳。這真是一項相當特別的成就。"

"然而,阿拉斯加的爭吵也許亦有其好處。這場爭吵清晰地顯示出,美中之間的對立並不僅僅局限於地緣戰略或者經濟問題,而是事關意識形態,事關對國家或社會治理模式的認知。任何一個生活在自由國家的人,都可以自己決定:到底是喜歡中國模式還是美國模式--而在非自由國家,統治者會貼心地幫助人們做這個決定。但是,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中美兩種模式之間的區別,就像中方代表在阿拉斯加所嘗試的那樣。"

"新總統拜登非常了解這種差異。在他眼中,捍衛美國模式是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這是一種非常老派的觀點,拜登也是僅存的、為數不多的依然相信這是美國乃至西方'昭昭天命'的政治家。人們盡可以質疑美國是否還有意願或實力再擔任半個世紀的世界警察。但是,要是美國不當世界警察,就沒人來當世界警察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文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