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默克爾的對華政策缺乏遠見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稱,盡管默克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贏得了普遍好評,但其對華政策在德國及盟友中也存在諸多爭議。這篇題為《默克爾施政方法的局限性》的評論寫道:

“默克爾獲得良好聲譽當然有很多的理由,但她的外交政策也存在諸多問題,這一點在其歐洲政策及對華政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默克爾執政時期,正值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一路崛起的中國不僅成了西方的體制競爭者,而且其國際影響力也得以不斷壯大。受到挑戰的西方領袖-美國卻往往自顧不暇,即便拜登上台之後,也仍在繼續執行美國優先政策。面對這場變革,經濟強大、政治孱弱的歐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歐洲甚至無力去解決自身的體制性問題。

德國外交政策的地緣經濟支柱- 一方面依賴美國,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聚焦以中國為主的亞洲,也在這場變革中搖搖欲墜。默克爾歷來主張將大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然後逐一予以解決,然而在地緣政治挑戰的大背景下,她這種循序漸進的行事方式顯然已經變得不合時宜。畢竟變革的沖擊力過強,而歐洲應對變革的能力又非常有限。”

作者認為,默克爾的對華政策一向以不損害經濟利益為原則,但這是一種短視行為。評論寫道:

“即便是德國經濟界也並不否認,歐洲以自信的姿態應對中國,從長遠角度而言,是符合歐洲利益的,這同取悅華盛頓毫無關系。在美國的幫助下,歐洲只有共同向北京施壓,才能制止中國對外國投資者的為所欲為。默克爾對拜登倡導的‘民主聯盟’一向不以為然,但這一主張是有其現實意義的,當然德國並沒有必要追隨美國的脫鉤政策。相比之下,默克爾急於促成的歐中投資協定就難以稱之為長遠戰略了。


德國可以游離於世界政治沖突之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盡管德國絕對無法扮演全球領袖的角色,但對於下一屆聯邦政府來說,單靠努力保全經濟成功的歷史顯然是不夠的。”

《柏林日報》發表評論稱,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是習近平加強社會管控的一系列試驗的一個組成部分。評論寫道:

“中國政府的行事原則是‘獎懲分明’。2000年,中國引入社會信用系統的初衷本來是要為普通中國人獲取銀行信貸提供一個金融工具。因為此前中國並不擁有類似德國Schufa這樣的信貸評估體系。但習近平2012年上台之後,這一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又被進一步擴充,它不僅要評估人們的財政狀況,也被用了評估其社會行為。

恆大目前所面臨的危機,同這場社會試驗密不可分,也充分顯示出了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會帶來多麼大的風險。長期以來,分析師們一直都在討論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絕非偶然,是基於寅吃卯糧的政策刺激。債台高築的公司絕不僅恆大一家,今年年內,已有多家中國房地產企業宣布破產。但這類破產現象並不是市場的自我淨化行為,而是改革帶來的必然後果。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試圖為房市泡沫降低壓力。這場試驗的結果如何,目前尚無定論。恆大一旦破產,中國經濟必將面臨嚴峻考驗。”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