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是這樣發展而來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夏季奧運會不得不延期。然而,盡管如此,今年仍舉辦了一次奧林匹克競賽:歌德學院主辦的國際德語奧林匹克競賽。自2008年起,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們每兩年同台比拼一次,顯示其德語知識和創造力。今年,來自60多個國家的14至17歲的男女學生們參加了這一比賽。受新冠疫情影響,比賽以在線方式進行。歷經5天包括實時流、數字音樂會、霹靂舞、報告和對話在內的競爭,本屆比賽於8月7日落下帷幕。獲獎者眾多,其中,來自美國的埃卜薩(Eban Ebssa)摘得A1級別桂冠;來自台灣的王志安B1級別稱雄;來自格魯吉亞的卡朗達澤(Keta Kalandadze)問鼎B2級別。

源於印度-日爾曼語

本屆德語奧林匹克競賽的口號是"Dabei sein!"(參與!)競賽圍繞對德語的掌握。傳播德語是歌德學院的核心任務。然而, "德語"究竟是什麼呢?這個語言從哪兒來,怎麼發展的,而目前又是如何繼續發展的呢?年輕的競賽者們是否也想過這個問題?

若想了解德語的起源,很快就會被引入印度-日爾曼語族。從19世紀以來,語言學家們一直試圖查清這個有眾多近親語言的巨大語族的根源。他們一直追蹤到了公元前4000年。那時,印度-日爾曼人古老家鄉非常可能位於黑海以北及以東地區。

日爾曼語言的形成

由這一原初語繁衍出眾多相互迥異的語族和單種語言,其中就有早已死亡、今天無人知曉或已衰落的語言族群,例如赫梯語(Hetitische)、吐火羅語(Tocharisch)、伊利裡亞語(Illyrisch)或汪達爾語(Vandalische)。語言史的研究文獻汗牛充棟。從今天的角度看,想到像伊朗和德語這樣的極不相同的語言居然有著共同的來源,不禁令人神往。

狹義上的日耳曼語形成於西元前一千年,是學界稱為"首次發音移位"的語言變化嬗變的結果。此後,該語言的發展愈來愈復雜,因為,語言是歷史:日耳曼部落遭遇羅馬軍隊,與之作戰,或作為雇傭兵在羅馬軍團裡服役,便會在受其文化影響的同時,接過很多概念。希臘語的和羅馬語的詞匯越來越多地融入日耳曼方言。

通往新標准德語之路

直到第二次發音轉變後才有所謂的德語。這一發音轉變起於公元600年,延續了4個世紀。此後,從老高地德語、中高地德語、早期新標准低德語直至新標准德語的發展史或許對語言學家們更有意義。

對非語言研究人員來說,可能以下情況更有意思:今天的發展階段並非如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的語言學家們所稱起始於馬丁·路德(1483-1546)及其聖經翻譯,而是100年之後的1650年。現代人一定難以同德國最大的語言大師交談: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在世時說的方言,如今無人聽得懂。

語言學家波倫茨(Peter Polenz)在其經典著作《德語史》中確認,"語言只存在於時間序列中",並矯正了"祖先們的語言還沒有被現代性所破壞的錯誤觀點。"他指出,"直到今天,對語言不斷走下坡路的哀怨依舊是文化悲觀主義式語言批評的一種常見態度。"他強調,語言嬗變和語言異同乃是人類社會歷史的不言自明的現象。

英語詞匯越來越多地進入德語、新的城市社會方言應運而生。不過,像Autobahn(高速公路)、 Kindergarten(幼兒園)或Hinterland(內地)等德語詞匯也走出了國門。因此,若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今天致力於德語的學習,那他們無需擔心德語衰敗或英語化,而完全可以充滿樂趣、全力以赴投入其中。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Sabine Pes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