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奇美中醫部有診療成功案例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指出,心律不整對人體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感覺心跳加快,或感覺不規則心跳。嚴重時,可引起休克、昏倒甚至猝死。

記者黃芳祿/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指出,心律不整對人體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感覺心跳加快,或感覺不規則心跳。嚴重時,可引起休克、昏倒甚至猝死。

許主任醫師強調,心律不整病症絕對不可掉以輕心,當自己感覺有心跳不正常的現象時,一定得詳細檢查,評估心律不整的嚴重性及找出引起心律不整病因,並給予最適當治療。早期發現,及時防治是處理心律不整最佳原則。心律不整,意指心臟失去正常應有的規則性節律。臨床上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早期收縮三大類。

許堯欽醫師說,常見的快速心律如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震顫及心室頻脈。慢速心律如竇房結病變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及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

至於心律不整可見於正常人、自律神經失調或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心瓣膜脫垂狹窄、神經傳導阻滯、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或其他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

心律不整的診斷,許堯欽主任醫師強調,除理學檢查外,最簡單的即是心電圖檢查。包括一般常規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及24小時霍特心電圖檢查,期望在檢查中能記錄到心律不整的發作,進而判斷其心律不整的類別及嚴重度。

心律不整的西醫治療方法包括: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電燒治療術、裝置心律調節器。不過,卻很少人知道,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於心律不整經常可獲致良好的療效。

就中醫師許堯欽博士長年臨床經驗來以下幾種情況,運用中醫藥來調理控制穩定心律都是病人很好的選擇。包括:初發病的病人、用西藥控制療效不佳的病人、準備要裝置節律器卻猶豫不決的病人。

許堯欽中醫師介紹幾個他和醫療團隊運用中醫藥控制心律不整的經驗。這些經驗曾接受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的邀請在海峽兩岸心臟醫學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每個案例都值的中西醫學界好好去檢討與思考,內容包括:陣發性心房撲動的住院病例、風濕性心臟病伴陣發性心房顫動、病竇綜合徵、川崎氏症伴竇性心律不整。

陣發性心房撲動的中醫治療。中西整合醫學雜誌報載。這是一位六十四歲的老年男性。8月25日晚餐後發作嚴重心悸胸悶,由急診住院,診斷為陣發性心房撲動( Paroxysmal atrial flutter )。住院二日內,以多種抗心律不整藥物配合控制病情。然而反應不佳,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的症狀,建議病人接受導管燒灼阻斷術,病人要求會診中醫。

會診時,病人主訴胸悶心悸氣喘明顯,面色蒼白,語音低弱,前額微有冷汗,畏冷,手腳末端不溫。無法下床走動。夜間頻尿,尿清稀量多。舌質淡白舌苔薄白潤。脈來濡散偶一代。

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水氣凌心,西醫觀點則屬心室功能不全(Poor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治療時急以回陽救逆法應對,處方以參附湯合真武湯(藥帖)加減。病人在口服第一帖中藥十五分鐘後立覺精神好轉,氣喘胸悶心悸諸症迅速獲得緩解,已能自行起床步行。

服藥二小時後病房心電圖監測結果已轉成竇性節律,顯示病人的血流動力學惡化與左心室衰竭現象獲得改善。服藥三帖後病人自覺各種症狀均已解除,心電圖檢查已連續二日均未再發現異常,不再考慮導管燒灼阻斷術的治療。病人順利於9月4日出院。

心房撲動對於抗心律不整藥物經常出現反抗性,而後病人通常必需接受較具侵襲性的心臟電氣轉換術(DC-cardioversion)或導管電燒術(Catheter Ablation),但是卻需面對0.36%的死亡率與4.8%有立即生命威脅的併發症。中醫的介入讓這個病人免於接受侵入性的治療。

風濕性心臟瓣膜疾病併發心房顫動的中醫診療   台灣中醫醫學雜誌,9(3):47-57,2010。該案例是一位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合併二尖瓣狹窄的中年女性,於90年接受經皮二尖瓣氣球擴張術。術後隨即發生陣發性心房顫動,經以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控制穩定。而後曾有二次因急性肝炎發作住院,懷疑是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副作用,改用抗心律不整藥物-sotalol控制心房顫動。

後續分別於93年12月、94年4月、94年5月分別再因眩暈心律不整到奇美醫學中心急診住院,其中有一次藥物失效,需以心臟電氣轉換術才順利讓病人恢復正常心率。最近二週心率不整頻頻發作,胸悶心悸頭暈持續終日。病人遂求助於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

來診時病人面色黃白少華,疲憊無精神。說話聲低無力。心律不整發作時主要症狀是明顯的胸悶、氣喘、心悸、頭暈持續終日,合併疲倦嗜睡與蹲起眩暈。脈見沉細濇數無力,至數不齊。再加上平素畏冷、手足不溫、低血壓等陽虛體質的考量。

整體辨證為心陽不振,氣血虧虛。治療原則是急則溫陽補氣固攝以治房顫,緩則以益氣養血以強心復脈。處方以炙甘草湯合參附湯加減。二診時病人反應服一帖中藥後,自覺心律不整發作次數已減少許多,精神體力明顯改善。

三診時濇數脈律不整之象已無。後續處方轉為以補益心氣心血為主,滋養肝腎為輔以鞏固療效。由此經驗我們認為適當的運用中醫藥確能有效迅速的控制風濕性心臟瓣膜疾病的心房顫動。但是,如何進行後續的調理,來根除房顫的病因,則還需更進一步的努力。

病竇綜合徵的中醫診療病例報告   中西整合醫學雜誌,12(3):29-40,2010。49歲的中年男性病人,職業是銀行經理。每日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一個月前剛經歷一年來的第二次突發性暈厥被送住院,經高雄某教學醫院檢查診斷為病竇綜合徵,先服藥物控制,不過一個月來其心悸仍然天天發作,整天感覺昏沉嗜睡,西醫建議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病人猶豫不決,北上至奇美醫學中心求助於中醫。

來診時病人主訴每日陣發心悸、心跳時快時慢已一個月。伴隨疲倦、頭暈、嗜睡。症狀是面色蒼白、身材偏瘦,平時畏寒,冬天手足端易冰冷,上坡容易氣喘、遇風冷時常鼻塞,伴隨流清涕。問之其實已有十年之心律不整病史。診之脈濡細無力,兩尺脈弱。

辨證此病人有整體性的心腎陽氣不足,加上後天勞倦內傷造成氣血虧虛,無以榮養心脈而導致心律不整。初診先以養心湯配合八味地黃丸加減,強心溫腎,開立一個星期的科學中藥,回診後病人反應自覺近一週已較少心悸,頭暈昏沉嗜睡的症狀也明顯改善,低血壓由BP:89/58mmHg上升至->97/67mmHg,心律不整初步控制,而後在前方加入健脾舒肝藥物以調節自律神經,鞏固療效。病人目前仍於中醫門診追蹤,心律不整未再發作,病情控制穩定。

川崎氏症伴竇性心律不整。2013海峽兩岸心臟醫學學術研討會。十九歲的年輕女性,來診時主訴近三月來胸悶心悸頻頻發作。多次因胸痛掛急診,台北某家醫院心電圖檢查發現竇性心律不整(Sinus arrhythemia),疑有心肌缺血現象。雖經服用藥物,仍無法控制穩定,決定南下至奇美醫學中心求診於中醫。

詢問病人在七歲時曾罹患川崎氏症,在台北某家醫院住院治療,病情控制穩定,但是卻遺留冠狀動脈瘤。望之面色偏白,精神疲倦,身材中等。因準備大學考試,常需熬夜,但是又常自覺吸不到氣,每天集中精神讀書時需靠氧氣輔助。終日覺得昏昏欲睡,全身無力,頭暈心悸。稍走幾步路就覺氣喘,上坡容易心悸。

平時食欲不佳,食後容易脹氣。食量少,每餐只吃半碗飯以致於近二個月來體重逐漸下降。月經規則,畏冷,夏天也需覆被,喜溫飲。舌苔薄白舌淡紅尖多朱點。脈沉細濇弱。中醫辨證為陰陽氣血兩虛,處方以炙甘草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七帖)。

一週後回診,病人反應服上方一帖即感覺精神進步,可步行不氣喘。集中精神看書一日可看六小時。頭暈心悸明顯改善。全身無力嗜睡症減,食欲進步。診脈由原細濇弱轉為細弦,左寸兩尺不足。這為氣血得補,宗氣與脈律漸穩現象。

於是依前方再開十四帖帶回台北。後續因偶有腹瀉腹脹,轉為在健脾益氣,補養心腎的原則下,再連服二十帖藥帖,病人反應已無腹瀉,體力進步,讀書已可以不用氧氣,可以爬山運動。脈細,左沉。病情穩定,乃改為以科學中藥調理。

就以上病例驗證,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再次表示,整合這麼多年診療心臟病的經驗深切體認到,心律不整只是人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的一種表現。

急性期的控制要點在於正確掌握心臟陰陽氣血虧虛的程度,給予溫陽救裏,補氣養血的藥物,多能迅速控制穩定心律。

慢性期的調理要點則要注意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間的互動與平衡,找出主要的病機,對症下藥,才能夠鞏固療效,避免心律不整的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