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中風都它害的!保命關鍵曝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其中心肌梗塞、中風…,都是大家很害怕的奪命殺手,到底有沒有辦法預防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就提醒,這些急症往往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係,早期可能沒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而且「臨床上發現約有3成心血管疾病患者,膽固醇雖然都在正常範圍內,照了頸動脈超音波時才發現,動脈已經有粥狀硬化斑塊,代表膽固醇正常的人也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的問題 !」

醫師提醒,許多心血管疾病的急症,都和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係。(圖/翻攝自Pixabay)
醫師提醒,許多心血管疾病的急症,都和動脈粥狀硬化有密切關係。(圖/翻攝自Pixabay)

為什麼會有動脈粥狀硬化?內皮層慢性發炎是關鍵

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維持血管彈性是致勝關鍵!施奕仲醫師解釋解釋,一般血管可分為三層:內皮層、肌肉層、外層。血管彈性改變就取決於內皮層跟肌肉層,「動脈粥狀硬化簡而言之就是內皮層生病,且脂肪斑塊持續累積,使得動脈管徑愈來愈狹窄,加上或許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層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使得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的現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可能導致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結果。

但很重要的是,出現動脈粥狀硬化有個先決條件,會先經過「慢性發炎」的階段,發炎因子會導致膽固醇在內皮層開始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施奕仲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本身是代謝症候群的族群要特別留意,當出現有腰圍變粗、血脂異常、血壓上升、血糖變高,這些問題都容易造成血管內皮層慢性發炎。」

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並非一蹴可及,通常經過數月至數年的發展才開始顯露出症狀,如果內皮層已經受損出現發炎,加上膽固醇過高,很快就會加速形成。

若發現血脂異常、血壓上升、血糖變高,都要當心恐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前兆。(圖/翻攝自Pixabay)
若發現血脂異常、血壓上升、血糖變高,都要當心恐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前兆。(圖/翻攝自Pixabay)

早期不一定有症狀!等到有胸痛血管已有堵塞

施奕仲醫師也透露,由於動脈粥狀硬化是一個累積的過程,當情況持續惡化造成血管管徑縮小,嚴重到血流受阻時開始就會有明顯症狀,包含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

從抽血中找到斑塊形成原因! 四種族群需積極預防

若想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能夠積極控制並且預防,施奕仲醫師建議,40歲以上的族群都建議做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分析,從抽血指標中得知該怎麼改善生活,臨床醫師會根據報告給予適切的建議。若符合以下條件,更應建議積極進行檢查:

1、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體重過重者

2、血管有增厚、斑塊、阻塞或硬化者

3、家族史有三高、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者

4、出現胸痛、胸悶、心悸等症狀者

想預防奪命急症,40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都該定期篩檢,從抽血指標中得知該怎麼改善生活。(圖/記者陳弋攝影)
想預防奪命急症,40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都該定期篩檢,從抽血指標中得知該怎麼改善生活。(圖/記者陳弋攝影)

施奕仲醫師提醒:「如果發現壞的膽固醇特別壞時,除了降低數值,可以遵循醫師指示適量補充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A、C、E、茄紅素、胡蘿蔔素、薑黃素、花青素等植化素,增強抗氧化能力,有助於清除體內過量的自由基,因為自由基就是讓壞的膽固醇變更壞的元兇之一。」

透過精準數據分析結果,檢視個人體內的發炎程度,訂定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計劃,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便可防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施奕仲醫師也建議,日常生活中,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腰圍超標、戒煙、養成規律適量的運動習慣、保持正常血壓,都是維持良好心血管健康的好方式。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男誤吞手機「苦忍半年」!胃部全感染才求助 原因讓醫傻眼
曾只是跑龍套!周潤發卻稱他師傅 如今爆紅還娶女神當老婆
男人必學!這兩種食物一起吃 竟是保養攝護腺最強配方
零卡可樂不怕胖?專家曝「一樣致命」:5種糖恐加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