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等於滿足(上)】「其實我們想要的不是快樂」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這麼說

新的一年,大家互道新年快樂。

追求幸福快樂是大家的共同心願。不過,真是如此嗎?研究全球幸福指數有重大貢獻,以《快思慢想》成為暢銷作家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康納曼說,答案未必如是。

新年到來,我們有各種新年新願。許多人衷心期望2019年幸福快樂。快樂並非易事,人生總有起伏。

不過,以「展望理論」獲頒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認為,我們未必真的想要快樂。最近在《Medium》的「與泰勒對談」節目中,康納曼解釋人們並不想,甚至也沒有真的努力去嘗試讓自己的快樂最大化。

他說:「人們真正想要的是讓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滿意度最大化。而這跟讓快樂最大化指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200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東方IC)
200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東方IC)

快樂不等於滿意

這裡並須先指出,他所說的快樂(being happy)和滿意(being satisfied)兩者之間截然不同。對人生感到滿意是說人生成就了某個預想達到的目標、得到喜歡的工作、渴望的薪水、愛慕的情人。

但是,這樣就快樂了嗎?可能人們達成這些目標之後,心裡頭仍然覺得空虛冷清。但多數人因這些內在自我滿足,而不得不宣稱自己快樂。

相對而言,康納曼所說的快樂是指人在某個當下的情緒感受,它是即興的,而且稍縱即逝。他說:「快樂是當下感覺美好(Happiness feels good in the moment)。但它只存於當下。之後留下的是你的回憶。這是個非常驚人的事——記憶會留下來跟著你,而真實人生在那個瞬間已經過去。」

康納曼認為,大部分人們真正做的,不見得是追求當下的快樂,而是為自己的記憶做未來投資

【快樂不等於滿足(下)】快思慢想作者:我們有能力和世上最有錢的人一樣快樂


更多鏡週刊報導
心理學有一半是錯的?心理實驗的「可複製性危機」
誰稀罕正能量了! 專家說上班擺臭臉有助工作
【青蛙找愛】一族血脈就靠牠! 瀕危水蛙求偶 全球網友幫忙找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