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陰=安全了?醫列出4大重點:這才是「陰轉陽」關鍵

Asian woman using rapid antigen test kit for self test COVID-19 epidemic at home.  Adult female unpacking a swab for inserts into her nose. COVID-19 coronavirus pandemic protection concept.
醫師列出4大重點解釋快篩使用關鍵。(圖片來源:Getty)

隨著本土確診數攀升,民眾排隊搶快篩,但快篩到手後就安全了嗎?對此,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臉書上列出四大重點,包括感染者病毒量、陰轉陽、快篩工具敏感度以及染疫者居家隔離天數等重要關鍵。

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提到民眾經常詢問「什麼時候做快篩,才好呢?」「快篩明明是陰性了,為什麼還要繼續做好幾次的快篩?」,對此,他提出4大重點解釋快篩使用方式及時機。

首先是「無症狀感染者的CT值關係」,文中分享一份美國研究,根據研究顯示,1633名確診者中,「身體內的病毒量」無症狀感染者佔17.7%;有症狀感染者佔34.2%;確診後出現症狀者佔48%。研究人員認為「CT值和症狀」有非常大的關係,許多有症狀的病人,在檢疫的10天內或做檢查時,都至少有一個以上的症狀。這些症狀發作的人,去做快篩,比較容易有陽性反應,有症狀時去做快篩,因為代表CT值低、病毒量高,較容易測出陽性反應。

其二是「病毒量不足」,文中提到Omicron感染後一天之內病毒,就會開始在體內複製,但是2天,體內才能有足夠病毒量,檢測出病毒。黃軒醫師表示:「通常你第一天測不出的,但2~3天測出,就是媒體報導『陰轉陽』了,因為你的病毒複製足夠的量了,你才能被快篩出來。」

第三為「快篩工具各自敏感度不同」,在荷蘭,曾做一個大規模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唾液快篩的敏感度只有6成多,等於每100個病人會漏掉30幾個沒驗出來,但鼻咽快篩靈敏度有7成,等於每100個病人會漏掉20幾個沒驗出來。

「鼻咽快篩,CT值超高27仍然會驗出來,也就是說低病毒量下,也能偵測出來的;唾液快篩,CT值需低於23或24,才能驗出來。也就是説,你體內必須要有高密濃度的病毒株,才能驗出陽性反應。」醫生表示快篩工具不同,敏感度不同,陽性率不同,當然這也包括了偽陰性的機率不同。

最後則是「還是得居家隔離7天」,黃軒醫師提到:「Omicron在體內大約停留7天,也就是說,症狀出現後大約7天左右,或你7天左右也一直無症狀,快篩又陰性,其實這段時間的居隔,在症狀消失之後,大部分確診者或未確診居隔者,也就不具傳染力。少部分的人,超過7天或10天以上,你快篩出來依舊是有『淡淡哀愁』的一條線,仍然未完全消失,那是大部分剩下病毒的『屍體』或『殘肢』,這些屍體或殘肢不會加重你的病情,也不會傳播給別人,請大家也都不要太擔心。」

醫師也提醒民眾別忘了,7天之後仍然是要遵守NPI措施,因為Omicron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會「再感染Reinfection」。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15479323383410&set=a.5049044044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