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心靈故鄉 這群慈大校友相約回「家」

多久沒有回花蓮?多久沒有看到大學時的同學及老師?慈濟大學舉辦「『友』你相伴慈大 重聚心靈故鄉」活動,約30位校友特別從全台不同地點返回花蓮相聚。

慈濟大學校友會會長張群明醫師表示,慈濟大學創校27年,而慈濟醫學年會今年剛好在花蓮舉辧,因此希望能合併舉辦校友回娘家活動。而除了讓校友回學校看看外,也希望有機會能再次回精舍和上人溫馨座談,回到精舍,校友發現精舍和20幾年前不一樣了,但是上人那份慈悲心和師父們的親切幾十年仍然都沒有改變。

劉怡均校長表示,看到多年不見的學生真的非常高興,期待校友們的小孩長大後都能以慈大為第一志願,更希望校友們學習竹筒歲月的精神護持母校,讓慈濟大學得以永續發展。慈大校友們在各個領域努力、認真的奉獻社會、利益眾生,就是慈大教育最大的收獲。

林碧玉副總、林俊龍執行長、王本榮執行長、劉怡均校長、方菊雄前校長、何昆益主秘、陳宗鷹院長、謝坤叡副院長、郭漢崇副執行長、林欣榮院長、第一屆護研所所長邱艷芬教授及數位懿德媽媽,陪同校友們返回靜思精舍與上人溫馨座談,

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表示,當初到慈濟大學擔任慈誠爸爸時大約就是校友們現場的年紀,轉眼都已經二十多年了,期待每年都讓校友們齊聚回到母校,回到心靈故鄉。前校長方菊雄教授表示,慈大學生畢業後表現深獲業界肯定,這是身為師長感到最高興的事,同學們表現比我更強、更優秀更是我最大的心願,看到校友們優異表現我再辛苦都值得,對投入教育更是不後悔。

第一屆護研所所長邱艷芬教授說,“歡喜做 甘願受"是我在慈濟學到的另外一件事,盡本分做好每件事。「讀慈大的孩子都很有福,但我們更要造福」,在學期間學校透過身教、境教潛移默化改變學生。離開學校後,大家應該要把在慈大所學到用來影響周遭的人,才會不枉來慈大就讀。

醫學系第一屆校友張恩庭醫師分享:憶起二十多年前考到慈大醫學系時心情其實是有點沮喪,直到入學後才發現其實上人很睿智地幫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包括考量我們18歲離鄉背景心情幫我們安排了慈誠爸爸懿德媽媽,這也是慈大孩子除了課業之外印象最深刻的。目前於慈大模擬醫學中心任職的公衛系第一屆校友机文生,在花蓮落地生根,當老師是他小時候的願望,現在工作在成就別人當老師的遺願,覺得自己能在教育上貢獻一點點心力,再辛苦都值得。

醫技系第一屆校友蕭育民分享,「團體合作」是慈濟教會我的一件事,這對我後來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它做完、做好」這是慈濟教會我的另外一件事;因為自己當初到隻身到慈大就學的經歷,也讓我有「勇闖世界」的勇氣。醫技是醫學、有檢驗有技術,其實我們看到的每個檢體,其實它都是人,我們真正在做不是那些檢體,我們所做的事情 都是跟人有關,這也是慈濟教會我的。護研所第一屆李茹萍校友分享:護研所第一屆有八位學生,是最早進慈大的也是最早畢業的,他們是倍受寵受的一群,這些年來我們沒有辜負上人的栽培,持續在護理的道路上一步一腳印地耕耘。

慈懿會林淑真媽媽分享: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我們用同樣的心情,以慈濟人文為身教,用我們的人生經驗與他們分享,關懷 陪伴他們成長。我覺得我們很像園丁,時間能成就一切,當初我們用心栽種的小幼苗,如今已長大茁壯,能善盡個人本分,發揮良能,利益他人,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欣慰。而這份的緣,還一直延續到他們畢業後 ,這種的愛難以用言語形容,真是一場不可思議的緣份。

證嚴上人開示,創辧醫院後深感需要人才,因此創辦醫學院,迄今慈大已有一萬多位校友。在慈濟沒有爭只有感恩,“感恩”讓人的善心成長,“感恩”讓教育會更好,「信人有愛 信己無私」,我這輩子什麼都不求,相信無私,該做的事就去做,因為我相信人人有愛,只要做對的事大家都會支持。勉勵大家不要輕視自己,只要認真力量就大。

慈濟大學軟硬體或許不一樣了,但核心-以人為本這件事始終如一。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看到20多年前的大學生如今都已在各個領域發揮良能,師長及爸爸媽媽們感到十分欣慰,也確實達到證嚴上人創辦慈濟大學培育人才的目標。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