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壽命比一般人少約10-15年! 巿立松德與北醫團隊研究助減少自殺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比一般人少約10-15年,且有約4.5%的病患會死於自殺。然而,隨著臨床醫療和社區復健體系的進步,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平均壽命也在逐步延長。

思覺失調症 發病初期自殺風險高

為進行自殺防治,過去研究曾探討病患的自殺風險因子,但研究對象大多為全部或針對特定年齡層分析,但少對每個年齡層同時作分析。思覺失調症病患通常在發病後前幾年的自殺風險最高,因此最常見的研究是對青少年以及年輕成人病患的分析,而對於老年族群的研究則是相當少,並且不同年齡層所面臨的心理或生理亦可能不盡相同。

老年患者自殺率較高 危險因子一次看

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利用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大數據資料,以世代追蹤和年齡分層的巢式個案對照研究,分析不同年齡層自殺的風險因子,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著名的北歐精神醫學期刊(ActaPsychiatricaScandinavica 2024; doi:10.1111/acps.13747)。

第一作者林月屏醫師表示,年輕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特別是25歲以下)的自殺風險最高,而隨著年齡增長,風險有所降低。然而,老年患者的自殺率仍高於同齡一般人口。有關自殺的危險因子,所有年齡層在自殺死亡前三個月最常合併憂鬱症及睡眠障礙症,而54歲以下則易合併使用酒精或成癮性藥物。

在生理疾病心臟病、肺炎和中度或重度腎病則在65歲以下會增加自殺風險。另外,失業是25歲到64歲思覺失調症患者自殺風險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憂鬱情緒為重要因素 復健及心理調適介入莫輕忽

通訊作者郭千哲教授表示,對於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治療上,除了關注合併的精神疾病外,生理問題及就業狀態也是評估的一環。憂鬱情緒仍是自殺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些患者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是礙於症狀的干擾,在臨床上則必須仔細評估。中年以前,酒精限制和毒品防治具重要性。而在適工作年齡的患者,若失業時則需有相關復健及心理調適的介入。

【延伸閱讀】

精神科專家倡議長效針劑治療:健保專款支持,有助優化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治療

長效針劑 vs 口服藥物 哪種更能預防思覺失調症患者再住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8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