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風暴非債務危機而係信心危機

圖:翻攝自微博
圖:翻攝自微博

作者: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大陸最大的地產開發商中國恆大集團(以下簡稱「恆大」)債務問題再度惡化,可能導致鉅額違約,引發國際高度關注,部分專家認為該問題將引爆中國的債務危機,系統性風險可能性大增。本文以為,在中國政府介入下,該債務應不至於誘發全面的金融危機,惟卻將打擊外國投資人的信心。

典型的野蠻成長

原本僅是一家小型地產公司,創辦人許家印卻利用其豐富的人派與關係快速茁壯,除了房地產事業外,還涉足物業管理、旅遊業、礦泉水、老人公寓、醫院、網路媒體、人壽保險、足球俱樂部、音樂、養豬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恆大以高槓桿方式發展,實施以債拉動式的成長模式,快速擴大其規模,然也出現暴露極大的風險。2015年大陸房地產銷量和房價發生暴跌,恆大爆發債務危機,後來因獲得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中國民生銀行等四大銀行總價值1000億元人民幣的信貸額度,恆大順利脫離險境,並持續擴張事業版圖。

2017年10月《胡潤中國富豪榜》,許家印還一度超越雙馬(阿里巴巴的馬雲與騰訊的馬化騰),以290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成為中國首富。當前中共批評企業「資本無序擴張」,恆大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央背後的支持,恐怕是許家印無序擴張的推手。

官方防範債務擴大

恆大目前的總債務已逾越三千億美元,已屬「大到不能倒」的企業,若其倒閉將衝擊貸款銀行、購屋民眾、股票與債券投資人、十餘萬的員工。投資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恆大違約可能導致中國的經濟崩潰。

這也不是西方媒體首次喊出經濟崩潰論,近年來北京當局也多次處理地方債、網路借貸平台倒閉風潮以及近期的國企、大型企業資金斷鏈的債務危機等金融風險事件,加上恆大仍擁有大量的資產,包含土地與未完工的住宅,子公司也有一定的價值,中共正施壓恆大出售資產變現,並分拆子公司,已有不少企業有興趣接手,只是還在等待恆大持續降價。

官方已正視恆大與其他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問題,將緊盯其處理步驟,必要時將指定國企或大型民企接手,故應能減緩恆大債務危機的影響,防範波及其他產業,將衝擊面降低,還不至於引發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的全球或區域型的金融危機。

投資人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中國企業為實現境外上市的目的,通常會選擇通過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的組織架構方式。恆大集團也是採取類似的作法,由註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簡稱BVI)公司所有。

恆大香港股價今年已經下跌八成,還有880億美元的債務,VIE架構對離岸股權投資人與債券持有人將相當不利,因為這些投資人只能向BVI空殼公司請求,卻無權對在岸的資產進行追索,最後恐將血本無歸。此舉將重創外國投資人的信心,未來恐對中國發行的股票與債券拒而遠之。

★延伸閱讀★

北京證券交易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美國聯準會Hold不住的金融遊戲

疫情非拒調基本工資的好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