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危機 反映中國致力控制多年的債務潮

地產開發巨擘「恒大」陷入困境,反映中國當局致力調控行之有年的舉債建設風;雖然有人把恒大危機比做2008年美國李曼兄弟破產,但分析家認為,中國對金融市場的控制比美國緊密得多,恒大即使破產,也不會像李曼傾塌引發那麼巨大的連鎖效應,殃及全球。

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恒大與李曼兩者之間仍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李曼兄弟的危機是在多重抵押債信泡沫緊縮之後爆發,恒大危機的浮現,則因政府決定從過度倚賴債務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轉型。

中國當然不是唯一「愛債」國,美國債務更多,但用來減稅、支付社會福利;中國則用來投資製造業、基礎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只要「用債」得宜,能讓國家的經濟更具生產力,這是再邏輯不過的舉債發展模式;但如果北京擴大控制企業界,壓低債務應有的生產力提升效應,反而可能破壞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債務發揮了促進經濟成長的效用,2008年以後,中國得靠更高額的債,來製造同額的經濟產出;2008年到2019年,包括政府、民間、業界的債務與國民生產毛額之比從169%升為306%,經濟成長率卻從10%降為6%。

從2000年到2010年,經過建築業、器械及其他投資股票市值調節計算,中國的生產力成長了2.6%,但2015年後,生產力開始負成長,顯示這些方面的投資效率甚低。

幾年前,北京就看清了舉債拚經濟模式不再行得通,開始想往例如多倚賴消費的成長模式轉型;此舉確實生效,至少緊收債務的狂飆。

但是去年為了舒緩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債信又開始放鬆;官員看出房價飛漲不利金融市場與社會的安定,於是設定三年為期,打壓房地產借貸市場,一挫紅火房市的銳氣。

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研究部門主管Gene Ma說,就像十幾年前,美國聯準會升息戳破美國房市的泡沫,此番中國政府的「限債」措施,雖然效應來的遲些,也把房市的泡沫戳破了;他說,恒大是早期受害者,因為它是業界槓桿運作得最厲害的一家。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如果把債務用在更具生產力的行業,長期而言,對中國經濟將是利多,但北京「國進民退」的舉措,包括削弱網路服務、叫車軟體、課外補習等行業的「革新」政策,只會讓那利多無疾而終。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1夜闖進23名偷渡客 德州牧場主人大怒
股價暴跌、失就業機會…美若爆債務違約「無人能倖免」
紅藍卡92億帳單 疑不當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