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易發汗皰疹,少吃這類食物+3穴位健脾除濕根治


【早安健康/澄觀中醫 彭意雯醫師】中醫古籍《瘍醫大全》中稱之為「螞蟻窩」:「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滋水。」詳細敘述汗皰疹發作的形態及部位,汗皰疹多發於手腳趾邊際,形狀似蟻窩,一簇一簇團聚生長,像針眼一般,生長時搔癢難忍,甚至搔癢感傳入心中,難以忍受導致搔抓破皮。

台灣為海島國家,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人體長久處於濕熱環境,易好發皮膚疾病,汗皰疹為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尤其好發于春夏交際梅雨多發及夏季悶熱的季節。除了大環境氣候濕熱的影響,人體內部的小環境所養成的濕熱體質也是汗皰疹發病與否的重要問題,壓力、飲食習慣、睡眠品質、工作接觸化學藥劑或頻繁洗手、免疫力下降等,也都是汗皰疹的致病原因。

中醫理論中提及脾主濕,水濕的代謝和脾的功能息息相關,臨床上發現很多汗皰疹的病人,因種種原因損傷脾胃功能,造成體內水濕的代謝出現異常,加上其他飲食或壓力形成的積熱引發濕熱體質,引發汗皰疹。

過度的思慮、暴飲暴食,都會損傷脾胃功能;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肝木剋脾土,使脾胃功能下降;夏日炎熱,接觸較多冰冷及寒性的飲食,例如;西瓜、哈密瓜、生菜、生魚片也會損傷脾胃陽氣,造成脾虛無法健運水濕。

飲食的偏嗜更是誘發汗皰疹的重要成因

常遇到嗜吃麵食、甜食、咖啡、烤、炸、辣、麵包、牛奶、花生、啤酒的病人,因長期飲食的攝取有偏好,而養成了濕熱的體質,而誘發汗皰疹。現代人晚睡、睡眠不足易產生虛火,又偏重口欲,多食重口味加工之品,也易形成濕熱體質。除此之外,長期接觸洗劑或化學藥劑,導致皮膚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導致汗皰疹的生長。

下一頁中醫師教您,按壓3個穴位有助止癢、還有更多預防汗皰疹的方法喔!


治療汗皰疹,依照體質不同而對症下藥,肝膽經濕熱、心經濕熱、脾胃濕熱,或是脾胃寒濕成分較大,熱症不明顯者,瘙癢並不嚴重甚至不會癢。

臨床上多以龍膽肝湯、導赤散、清心蓮子飲、萆薢滲濕湯等方劑來加減,效果都不錯,但唯汗皰疹為纏綿難根治的濕性皮膚疾病,容易反覆,需要耐心調理一段時間將濕熱體質調理回正常,以及病者改變自身生活及飲食習慣,方能達成體質根本的改變,跟汗皰疹疹掰掰喔!

平時飲食建議攝取新鮮的食材,少加工,水果酌量攝取即可,現在的水果多甜度很高,每天以手掌0-2份為單位,依體質不同而異。手搖飲料及罐裝飲料也盡可能避免或減量,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多食用四神湯,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提供幾個利濕止癢穴位給大家參考,平時多按壓:

1.太白

脾經的原穴,有扶脾土、調氣機、助運化的功效。

2.陰陵泉

脾經的合穴,運中焦、化濕滯為健脾消水腫常用穴。

3.曲池

疏邪熱、祛風濕,為屁膚止癢特效穴。

【延伸閱讀】

臻觀中醫於民國98年成立,主治項目包含內科、婦兒科、皮膚科、痠痛針傷科、過敏體質調理等,目前有台北、永和、台中三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