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青少年「聽」話,大腦科學告訴你:用這招比威逼利誘還管用

作者:陳念怡

青少年「講不聽」,任憑你苦口婆心,他卻往往充耳不聞。不管刻意賄賂,還是嚴厲警告,軟硬兼施都不管用。過去認為,狂飆青少年難溝通的原因不外乎迅速發展的獨立自我和同儕壓力。哈佛大學最新研究卻證實,原來那些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是,「配備升級中」的青少年大腦對於努力和報酬的認知連結並不緊密。

美國哈佛大學因瑟爾(Catherine Insel)教授和他的團隊讓13至20歲的受試者,參與一項認知實驗。在利用核磁共振儀掃描受試者大腦活躍情形的同時,讓受試者玩一種電腦遊戲。在高獎勵和高懲罰的條件下,19至20歲的受試者會有更好的表現:報酬愈高,表現愈好。但是激勵機制對於13至18歲的受試者卻是無效。

研究發現,為了高報酬的獎賞或迴避懲罰,大人會全力以赴,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時間。但是青少年的大腦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配備升級中」的青少年大腦不僅無法判斷哪些事物是重要的,也不會為了想要獲得的獎賞,改變自己的行為。這項研究讓爸媽明白:對於缺乏目標導向的青少年來說,獎勵很難成為一種有效動力。基本上,青少年做不到以下這件事--為了獎賞而努力提升自我的表現。

因瑟爾教授在接受BBC新聞採訪時解釋,大腦中「估算獎勵價值」的動機區塊和認知區塊兩者間的連結,是提升表現的關鍵,而這連結要等到25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認知和動機兩區塊間的連結並不協調,因此,獎勵和懲罰對改善行為基本上是無效的。隨著年歲增長,在面對高價值的目標時,青少年就愈有可能努力做出好表現。這份研究刊載於最近一期《自然通訊》雜誌。

下次,當青少年講不聽時,與其威脅利誘,還不如儘可能提供孩子充足的相關資訊,幫助他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更多《親子天下》的文章: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