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不做政治決策,所以失去政治決策能力的侯友宜

愚不可集專欄/不做政治決策,所以失去政治決策能力的侯友宜
愚不可集專欄/不做政治決策,所以失去政治決策能力的侯友宜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總統選戰的三強之爭,近日有了些許變化。除了賴清德仍穩定領先,原本居次的侯友宜,有逐漸被柯文哲拉近甚至反超的趨勢。如此變化,固然是受到郭台銘不服提名結果,與國民黨漸行漸遠,且與柯文哲「互蹭」有關,但主要因素,其實還是根源於侯友宜本身。

兩次新北市長選戰,侯友宜都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在過去的縣市長滿意度,或者未來領袖的民調裡,侯友宜也始終名列前茅。去年底的九合一選戰後,侯友宜更在所有可能的總統參選人當中,居於領先地位。當時柯文哲的支持率只有一成出頭,但不到半年,情勢卻大幅逆轉。

追本溯源,侯友宜之所以能在過去取得高支持率,主因是在藍綠惡鬥格局下,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始終對政治議題、政黨運作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的態度,體現在他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對韓國瑜,更體現在四大公投時他「歲月靜好」的表態。儘管藍營氣得牙癢癢,但中間選民當時吃他這一套,是毫無疑問的。

歸納侯友宜過去對政治議題的態度,大概有三點:第一,絕不站在「政治不正確的一方」;第二,如果不清楚哪一方是政治正確,就絕不表態;第三,如果被逼得必須表態,那絕對不能清楚表態,必須模糊以對。簡單的來說,就是「絕對不做會失分的事」。

因為過去採用這樣的原則,得到太多的政治利益,所以侯友宜顯然就習以為常,認為這就是面對選舉和政治議題的正確方法。但他不知道的是,總統大選本身就是一場最大的政治動員戰,絕無可能再對政治議題不表態或者模糊以對。而最糟糕的是,因為長期習於不表態、模糊以對,侯友宜似乎已經失去了對政治議題表態的能力。

近來發生的幾件事,就是血淋淋的例子。第一件,是對於核能的立場。在「非核家園」政策指導下,台灣的能源危機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的地步。在此情況下,原本反核的柯文哲,早在2021年就已經轉向,主張核二、核三延役。近日賴清德也拋出風向球,說要讓核電廠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雖然如何緊急使用尚未提出具體方案,但「非核家園」立場顯然已經鬆動。

至於過去一再強調「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並且卡乾式儲存場多年的侯友宜,雖然也宣稱「核能是選項」,但卻又說具體方案「等當選以後再詳細說明」。會有如此模糊的表態,主要原因就在侯友宜並不是「理念」的擁核、反核者,過去反核,純粹是當時主流意見如此;如今的「微調」,是他無法確定「主流民意」到底是「擁核」還是「反核」,所以還想等民意趨勢更清楚,再來表態。於是,就出現這種他連轉彎都轉得比其他人晚的笑話。

相同的思維,也發生在台大政治系於5月28日舉辦的「校園總統馬拉松」活動上。這場活動,賴清德、柯文哲都參加了,獨缺侯友宜。很顯然,被認為口才欠佳的侯友宜,應該是擔心出席這場活動表現不如其他人,才婉拒出席。等到後來外界質疑懼戰,他才又接受政大學生會的邀請,前往演講。

金門的「浯島城隍遶境巡安」活動也是如此。這場活動,不但賴清德、柯文哲都參加了,而且郭台銘也出席,獨缺的又是侯友宜。於是,三人又成為焦點,甚至上演柯郭「牽手秀」,侯友宜不但被邊緣化,還加深了郭台銘和國民黨漸行漸遠的印象。侯友宜為何會做出缺席這場活動的決定?當然又是「怕失分」所致。

一個從政者跟進主流議題、不站政治正確的一方基本沒有大錯,但到了總統選戰的層級,候選人的要求一定更高,這不但是基於政治理想面的考量,能清楚表達立場,更是在實務上凝聚支持者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侯友宜過去有高支持度,但卻幾乎一夕崩盤, 因為他的「沒有立場」或「立場模糊」,注定了他不會有忠誠的支持者。沒有忠誠的支持者,當然也就很難擴大支持基礎,甚至讓選民琵琶別抱。

近來侯友宜對民進黨的批評力道有增加趨勢,也宣稱七月會公布完整的能源政策。但這種因為落後、為改而改的作法,是不是真的能改變他的形象,或是不是還來得及,是高度令人懷疑的。更重要的是,從這幾個案例看,他已經失去作政治決定的能力了。

菱傳媒原始網址:愚不可集專欄/不做政治決策,所以失去政治決策能力的侯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