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NG 破解兩岸幼教迷思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 兩岸近年「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甚囂塵上,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直言:「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台灣亦有「台成清交無寒門」的統計報告,兩岸教育看似均陷入「不能輸在起跑點」的焦慮。在兩岸從事幼教超過30年的亞太教育智產管顧公司董事長林美慧則以《愛,不NG》一書破解迷思。 觀察兩岸家長的育兒焦慮,甚至大陸日前在網上引發熱議的「中產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幼兒園」現象,林美慧28日指出:「這些都只是現象面,兩岸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用過去的思維,教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她指出,在AI取代人力的今日,跳脫固舊的思維,看見趨勢才能解決目前的教養問題。因此她提出「真實教育」在今日格外重要。 未來不講名校、文憑 林美慧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能力中有45%來自「顯性能力」即學校所能提供的知識、專業技能等可以分數評比的能力;但有55%取決於「隱性能力」,包含的則是品格、觀念思維和格局視野。她舉例:「現在的職場,可能電腦一開,是與全球的團隊一起工作。」在相同的語言、專業能力前,隱性能力如與人合作,如何領導或被領導,成為更關鍵的條件。 「牛津大學2013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未來20年將有47%的工作將會消失,美國勞動部則有報告指出,這一代孩子們長大後的工作有65%還沒被發明。」林美慧強調,如今兩岸過度看重學歷、文憑而產生競爭迷思,其實名校、文憑未必等同未來的競爭力,未來「隱性能力」將更關鍵,而隱性能力的培養,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父母陪伴、鼓勵更重要 「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林美慧遂以《愛,不NG》一書談親子教育,不談複雜艱澀的「應該怎麼做」,林美慧只強調為人父母的生命教育,一是要把「樹根」扎穩,二是要懂得「爬樓梯」;爬樓梯是要有更高更廣的視野,不再以過去的經驗強加於孩子,而作為樹根的則是孩子的潛能,能夠認同、欣賞自己,能夠保有學習熱情等,這些宛如孩子一生的「幸福存摺」,才是父母能夠給予的最大財富。 在大陸投身幼教也已10餘年,林美慧感慨,大陸整體社會氣氛過度競爭、重面子、重物質,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住校是「體面」,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優質陪伴。《愛,不NG》一書便希望由親子教育談起,扭轉教養迷思。 此書簡體版獲《父母必讀》雜誌推薦,將作為北京17個區的兒童社區服務發展中心必備書。「大陸親子教育觀念已漸漸在改變,或許仍需要時間,但親子關係修補,永遠不嫌晚。」林美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