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藥成平價化療?胰臟癌竟靠化痰藥救回一命?


【早安健康/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有位朋友在2018-6-27寄來短訊。我點擊裡面的連結,看到一篇2018-1-26元氣網的文章,標題是:『胰臟癌轉移腹膜差點「餓死」 感冒藥救他一命』。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

『60歲林先生去年發現罹患胰臟癌轉移腹膜,入院大半年做電療、化療,癌細胞仍迅速蔓延,連大腸都被侵吞、無法進食,僅能靠營養點滴維生。他接受醫師建議自費施打化痰藥物(Acetylcysteine),4周後能進食,2個月後腹膜癌細胞消褪大半……研究腹膜癌化的澳洲醫師David Morris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鳳梨酵素搭配化痰藥,可對消化道腹膜癌化產生抑制作用,該成果已在2014年發表,……國外已有醫師「老藥新用」,以化痰藥治療消化道腹膜癌化患者,因其中的抗氧化特性,可減少細胞損傷,並對癌細胞產生抑制生長效果,且自費費用便宜,堪稱「平價化療」。』

好,我們先來看看Acetylcysteine是什麼。它的全名是N-Acetylcysteine,中文是N-乙酰半胱氨酸。它在臨床上有多方面的用途,但最重要的是針對普拿疼使用過量的解毒。至於在癌療方面,我們就先來看看這篇元氣網文章所說的「澳洲醫師David Morris經多年臨床研究,……該成果已在2014年發表」。

Morris總共發表了3篇有關N-Acetylcysteine和cancer的論文(2014,2015,2016各一篇)。元氣網文章所說的2014年那一篇的標題是Bromelain and N-acetylcysteine inhibit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cells in vitro: significance of combination therapy(鳳梨酵素和N-乙酰半胱氨酸體外抑制胃腸癌細胞的增殖和存活: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這個研究是用培養的細胞做出來的,跟臨床研究無關。而2015和2016的研究也是用細胞培養或老鼠模型做出來的,也跟臨床研究無關。所以,所謂的「經多年臨床研究」,是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縱然是用老鼠做出來的實驗也有對N-Acetylcysteine非常不利的。例如一篇2014年的論文就發現N-Acetylcysteine導致腫瘤數量,大小和侵襲性增加三倍,而老鼠的存活率也至少降低了50%。請看Antioxidants accelerate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in mice(抗氧化劑可加速小鼠肺癌的進展)。

再來,我們來看元氣網文章所說的【國外已有醫師「老藥新用」,以化痰藥治療消化道腹膜癌化患者】。可是,我搜盡所有能搜的管道,就是搜不到有任何這樣的報告或報導。

我唯一搜到跟「臨床」和「癌」有關的是兩篇2017年的臨床試驗。第一篇的標題是A Phase II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N-acetylcysteine for Protection of Melanocytic Nevi against UV-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Vivo(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的II期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用於保護黑素細胞痣免於UV誘導的體內氧化應激)。而其結論是

N-acetylcysteine沒有抗癌功效

第二篇的標題是Pilot study demonstrating metabolic and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in vivo anti-oxidant supplementation with N-Acetylcysteine in Breast Cancer(初步研究顯示體內抗氧化劑補充N-乙酰半胱氨酸在乳癌的代謝和抗增殖作用)。可是,這個研究所檢視的是幾個所謂的代謝和抗增殖「指標」,跟療效沒有直接關係。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是頂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它有提供非常詳盡的有關N-acetylcysteine的資訊,而其第一句話就是:N-acetylcysteine是對乙酰氨基酚(普拿疼)過量和分解粘液的有效藥物。 它還未被證實對治療癌症有效。

如果元氣網的報導屬實,那,這個醫療案例就應該被發表到醫學期刊。畢竟,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絕對堪稱是台灣之光。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科學的養生保健,版主林慶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現已退休),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