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到自己心跳就是心律不整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心律不整是心肌梗塞的先兆,雖然媒體持續報導,但是民眾對於心律不整卻仍是一知半解,總以為那是要到醫院才能測量,事實上以記者自身經驗,當自己在靜態之下突然能夠感到心臟跳動,此時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發生頻律稍微密集時,靜態心電圖大都可以確定,盡快服藥控制可以降低心律不整發生,避免惡化成為心肌梗塞的患者。

一般人在靜態、沒有外界刺激下的狀況下,通常只能感到自己的呼吸和眼、耳、鼻、泠、熱等感受,偶而稍微敏感些的體質,或許可以感到自己些微的心跳。但是如果突然間在靜態的狀況下,感到「心肝抨抨蔡」式的心臟強烈跳動,極有可能就是突發性的心律不整。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心跳過慢,心跳過快或是忽快忽慢三種,好發族群涵蓋所有年齡層,原因就在於大部份是先天缺陷所造成。

國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臟可分為四個部份,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右心房有一個類似開關的機制,開關啟動刺激心室來造成心臟跳動,將血液汞出輸送至全身,一旦開關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心律不整。例如俗稱「多一條電線」的心跳過快大多是因為心臟多一條或多條不正常的傳導系統,其它的心律不整還包括心房期外收縮、心室期外收縮或竇性心律不整等等。

張釗監醫師表示,目前對於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心須先以靜態心電圖、胸部X光來判讀,必要時病人還得背著連續心電圖的機器,進行二十四小時的偵測,了解心律不整的分類,看究竟是太快、太慢或是忽快忽慢所造成的,因為病因直接牽涉到治療方式。

張釗監醫師強調,心律不整的病徵可能會以心悸、胸悶、胸痛、冒冷汗、頭暈、暈厥等方式來表現,但是許多人在年輕時因為忽略了心律不整的病徵,而在老年時才警覺而檢查出來;事實上長期心律不整,對於血管的健康有極大影響,更可能會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就是中風。新聞經常出現的猝死個案,不是心肌梗塞就是中風所造成,心律不整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高危險群,因此千萬不能忽視早期的病徵。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上策。

而根據記者本身的經驗,近年來因為缺乏運動,工作又都是靜態的採訪和寫稿居多,最近一個月來經常在工作時感到自己的心跳,每次大約在30秒鐘結束,這種感覺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一般人的心跳是不會有任何感受。而當頻律越來越密集到一天3、4次時,雖然沒有胸悶、胸痛等其他症狀,但是根據以往的採訪所知,應該要盡快就醫了解病因。

經最基礎的心電圖檢查之後,果然在檢查當中就又感到自己的心跳,而醫師也從心電圖中看到異常的心律紀錄,很容易就判定是心律不整。

張釗監醫師說,心跳忽快忽慢和過快的,都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都是必須是一輩子定期服藥,確保心臟規律性跳動。如果是因為多了一條「電線」所導致的心跳過快,目前也有電氣燒灼術和冷凍消融治療兩種。只有心跳過慢的患者需要裝置內的心律調節器,一旦心跳過慢時,調節器會自動偵測並放電,同步心房和心室的跳動頻律。

針對記者的心律不整,醫師首先給予兩週藥物治療,而在開始服用的第二天之後,記者即未再感到自己的心跳,意即在藥物控制下沒有再發病,只要保持藥物控制,即可相當程度預防日後惡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