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中研院生物醫學研討會 分享生醫創新發現

慈濟志業與中央研究院聯合舉辦「第二屆慈濟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討會」
慈濟志業與中央研究院聯合舉辦「第二屆慈濟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討會」

慈濟志業與中央研究院聯合舉辦「第二屆慈濟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生物醫學領域講者共襄盛舉,分享生物醫學領域創新發現。且研討會場外設有慈濟大學師生研究成果海報,藉由此次機會與國內外學者討論生醫資訊。

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Yinon Ben-Neriah教授,在醫學上精準醫療的進步之下,癌症的標靶治療已從傳統療法進步到標靶治療。雖然標靶治療對部分癌症有顯著的療效,但是癌細胞也會發展出抗藥性,且標靶藥物的半衰期有限。標靶治療對於突變的腫瘤抑制因子所產生的癌症,其療效也有限。Yinon Ben-Neriah教授提出從標靶藥物開發進展的優劣中,針對癌細胞的特性設計藥物,達到有效治療特定會高度表達轉錄因子促進癌細胞生長的癌症。

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Yinon Ben-Neriah教授提出從標靶藥物開發進展的優劣中,針對癌細胞的特性設計藥物。
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Yinon Ben-Neriah教授提出從標靶藥物開發進展的優劣中,針對癌細胞的特性設計藥物。

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中心的王丹教授,分享複雜的基因轉譯後修飾對於神經細胞與突觸網絡的影響。藉由調控基因轉譯後修飾可以達到維持神經迴路與建構訊息傳遞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對於後續研究神經發育性疾病與精神疾病的機轉與途徑有極大的幫助。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果尚志主任開發新的生化檢驗方式,藉由結合生物與物理的跨領域技術,利用新穎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來偵測奈米程度的生物分子,增加生化檢驗的精準度。

京都大學王丹教授,分享複雜的基因轉譯後修飾對於神經細胞與突觸網絡的影響。
京都大學王丹教授,分享複雜的基因轉譯後修飾對於神經細胞與突觸網絡的影響。

同樣來自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的林榮信副主任開發三維細胞培養技術來模擬癌細胞在體內的生長方式,並藉由聚焦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Focused ion 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IB/SEM)來觀察癌細胞與抗癌藥物的交互作用,了解藥物毒殺癌細胞的效果,林副主任表示藉由此技術可以建立人工智能藥物篩選平台,提高藥物開發的成功率。

而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的陳培菱研究員分享藉由循環式癌細胞模型(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分析癌細胞在流體中的特性,開發奈米顆粒(nanoparticles)並包覆藥物,偵測特定癌細胞與之相互結合,達到毒殺癌細胞的效果。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蔡榮坤所長分享利用人類上皮角質細胞誘導形成的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分化成視網膜類器官系統,且具有視網膜相關細胞的功能,對於未來的視神經、視網膜色素細胞發育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期望對於建立視神經相關疾病的治療有一大突破。

藉由此次研討會的創新技術和學生的成果海報分享,希望拓展慈濟師生的眼界,更期望在未來癌症疾病與神經疾病治療上可以奉獻一份心力。

(撰文/簡嘉瑩,攝影/張玉涵)

研討會場外,有學生的成果海報分享。
研討會場外,有學生的成果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