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55周年「信仰」-安穩樂處 慈濟屋到慈濟村

對國內多數人來說,很難想像沒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是什麼滋味,但長期從事救災扶貧的證嚴上人,就深刻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人,擁有一個安全的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於是就有了慈濟屋的誕生,何謂慈濟屋?就是慈濟早期針對貧困的個人跟家庭所蓋的房舍,最早的慈濟屋出現在1967年,算一算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慈濟屋後來多數拆除,只剩下一棟,就在花蓮的康樂村。

儘管如此,這不代表慈濟在建房扶弱的腳步已經停止,因為隨著慈濟救災的範圍、需求擴大,於是出現可以住更多人的慈濟村,慈濟村隨著志工腳步遍及在世界各地,國內慈濟村,累積就有3202戶。國外部分,亞洲就有11國19368戶,美洲4個國家,共計1680戶,南非也有69戶。

住在慈濟村,就能在災變之後,不用顧慮家的問題,更快地讓生活重上軌道。願世上再無無家可歸之人,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想法,卻成就出一個大大的慈善事業。

看到我們的來訪,康聰榮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他完全忘了,這一天約好要採訪,還是慣性地,起了床就跑到環保站。

沒辦法,顏惠美師姊看到我…

回家的路上,他哭了。想起那段失業和酗酒的日子,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拉自己一把的,都是慈濟志工。以前,他住在陸橋下,經常有一餐沒一餐,跟家人也不怎麼聯繫,直到志工安排他住進康樂小築。

空間雖小,但浴室、廚房該有的都有。屋外有落成時的紀念牌匾,標註著年分1975年,這是老一輩慈濟人,才會親身參與的歷史。

靜思精舍清修士 靜曦:「妮娜颱風的時候,上人為了憐憫這一些孤老無依啊,沒有地方去住的,所以就建這一間,那就開始給這一些孤老無依的人住了。」

其實,慈濟屋的起源,得追溯到比康樂小築,還要早的年代。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 呂芳川:「功德會在1966年成立,那隔年1967年我們就為一位阿拋伯,那他,蓋了一個慈濟屋。」

幾年之後,1975年妮娜颱風侵台,隔年康樂小築完工。一屋13坪,一台收音機,一張單人床,組成了康聰榮生活的全貌。現在他脫胎換骨,不再是那個成天酗酒的頹廢男子。

送你、送你,我拿到…

由於都市道路建設等因素,老屋被一一拆除,康樂小築成為碩果僅存的慈濟屋。

儘管歷史洪流,慈濟屋只是一瞬,但故事還沒結束。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 呂芳川:「慈濟村的話就是,我們後來,比較大範圍的,在救災的時候,發覺有需要為他們(災民)蓋房。」

慈善建屋,從小屋子進化成了村落。第一座慈濟村,位於南投縣,1994年道格颱風讓翠巒部落交通中斷、全村遭殃,慈濟物資馳援,更協助重建,新的部落1997年啟用。

隨著救災的規模、等級提升,日後有了更多慈濟村,台灣的慈濟大愛村,累積就有3202戶。國外部分,亞洲有11國19368戶,美洲4個國家,共計1680戶,南非也有69戶。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 呂芳川:「整個國內的援建(慈濟村),到現在大概有3千多間(3202戶)。」

頗具指標性的大愛村。八八風災,歷史上,這是一個傷痛的代名詞。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 呂芳川:「在杉林(區),我們在短短的88個工作天,我們就完成了7百多戶,那這個工法,那個所蓋的房子,品質也非常好。」

莫拉克風災後,為了安置了 時為高雄縣的那瑪夏、甲仙、桃源鄉等地區的受災民眾,慈濟蓋了杉林大愛園區。去年還開辦了C級巷弄長照站

壓下去再給它壓,這樣才會相反方向。

十幾個長輩圍著長桌,用花朵拼出專屬美感。把植物拓印到麻布袋上,長照2.0,讓他們可以在這裡話家常、共餐,共享快樂時光。

對啊,用力敲。

上完了長照課,59歲的林素蘭回到家。八八風災,讓她失去了心愛的兒子,每次提起這件事,心,仍在淌血。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居民 林素蘭:「我、我大兒子,我們找到的時候是3年後了,(3年後找到),嗯。在、他在土石堆找到的。要是我再晚幾分鐘(離家),在家裡的話我也是會被沖走。」

一邊縫著十字繡,她陷入回憶,想著與死神擦身而過。有時下起大雨,她還是無法克制恐懼,只能從藥物裡尋找平靜。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居民 林素蘭:「我在這邊只要是下很大的雨,我還是晚上都沒辦法睡,我還是要吃稍微安眠藥,才會可以睡。我有吃過焦慮,我會焦慮,也在吃那種藥。」

十一年過去了,內心還在療傷期,但失根的蘭花,終究還是落地生根。

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滅,人們走出陰影,等待時間稀釋悲傷。從慈濟屋到大愛村,這些建築、這些事、這些人,共同書寫出一段關於愛與慈悲的篇章。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池上多元照服中心 關山慈濟團隊進駐
基隆確診者曾赴打狗 高雄公共場所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