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氣喘病識感低 診斷率僅3成

一名40歲的陳先生,確診新冠後咳嗽2周遲遲未癒,以為是長新冠,直到有天胸腔發出咻咻聲、夜咳不止,才被診斷是氣喘。根據統計,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10%,但診斷率偏低。專家提醒民眾,如出現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就應當心是否為氣喘上門,須及早就醫。

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0%,孩童約有20%人口,成人氣喘盛行率與糖尿病不相上下,但病識感仍不足,診斷率僅約3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邀集全台105位胸腔內科醫師進行普查,發現確診氣喘者常見4大症狀,分別為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其中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就是因為未能根治的咳嗽或喘鳴,在氣候變化或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惡化所致。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署2021年簽訂為期2年的「健康肺氣喘神盾計畫」,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與藥廠攜手,盼提升全民疾病識能。

近2年來,氣喘吸入器的處方率逐步提升,氣喘住院急診率逐年下降,已看到階段性成效。截至2022年底,共1100多家醫療院所,包含235家醫院、913間診所加入氣喘照護的行列。健保署下一階段會持續提升診斷率,解決民眾有症狀卻未能求診的迷思。

根據統計,每年使用3支以上的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者近16%,可能導致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2%,死亡風險高出9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呼籲病患不應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建議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做為控制藥物,以降低氣喘嚴重惡化及死亡風險。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指出,氣喘控制不佳,除會影響自身,也可能造成全球化的溫室效應,全球每年使用的壓力定量吸入器約造成1千3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200萬歐盟人口的碳足跡。他提醒病人應遵從醫師指示,正確且規律使用氣喘控制劑,既能控制氣喘也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