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測量系吳治達團隊解密臭氧 台南熱區分布在安平、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

成大測量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透過「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解開臭氧謎題。(成大提供)
成大測量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透過「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解開臭氧謎題。(成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測量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透過「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解開為何愈近郊區臭氧愈密集等謎題,並經由臭氧分布監測發現,台南的臭氧熱區主要分布在安平、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域,由於這些區域有許多知名旅遊景點,建議相關單位應監測與關注臭氧汙染,才能提升出遊的空氣品質、健康保障。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團隊,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副研究員陳裕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龍世俊、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育良共同合作,集結多種重要的地理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出對區域臭氧濃度變化,有高達九成二準確度的「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並成功登上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吳治達表示,臭氧屬於二次汙染物,非由汙染源直接排放,而是透過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前趨物,經光解後才結合產生,且臭氧熱點大多散布在遠離排放源的郊區,非常不易掌握其來源,為了能在未來根除追蹤臭氧的困境,團隊透過一年完整且深入的研究,攻克臭氧「不見足跡」的神秘謎題。

吳治達指出,「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的誕生,可以直接透過數據推估出臭氧分布。以台南為例,臭氧熱區主要分布在安平、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域,其中安平是唯一鄰近市中心的區域,研判工業區提供較多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臭氧的組成來源,且地形起伏讓生物性VOC堆積機率更高,也是安平成為臭氧熱區的原因之一。

至於臭氧為何最愛停在郊區?吳治達表示,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域多為森林、農業等植被地區,這些綠植可能產生更多生物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加以具充足的陽光、氮氧化物,也就自然形成了臭氧熱區。

由於研究過程適逢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吳治達團隊也將將警戒前後的臭氧熱區數據製成視覺化模擬圖,發現警戒前後,交通空汙排放物最密集的台北市,出現了顯著的數據改變。由於警戒期間人車減少,生成臭氧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自然也就跟著減少,因此整體臭氧數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