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保險與投資 架構自己的退休老本

文:李美虹

我從20幾歲起,就是一個經常會擔憂「老了沒人養、生病時萬一沒人照顧」的人,一些朋友笑我過於杞人憂天,老是想這些還沒發生的事,但我心裡一直有不安感,於是,我在20幾歲時就買了生死合險、住院日額醫療終身險、防癌終身壽險(23歲購買時的保費非常便宜,一年才2,196元)、意外險。

30歲之後,我又陸續加買了具有年金險特性的養老儲蓄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傷病險、手術險,而我的最後一張保單則是52歲購買的終身型失能險主約(好在那時先買,因為隔了2年多,失能險就只剩附約可買,且給付條件也差很多)。

類儲蓄險成了我的退休金來源之一

什麼是生死合險?亦即被保險人在保險契約有效至保險期間屆滿仍生存時,保險公司會依約定給付被保險人一筆「滿期保險金」,保障仍存在,一直到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公司再給付死亡保險金給受益人。由於這種保險兼具保障與儲蓄養老兩種特性,所以又稱「養老保險」。

我自己統計了一下,從年輕至中年時我總共買了5張類儲蓄的保險,因為有些買得早,所以40幾歲起就有保單繳費期滿,在55歲前這5張類儲蓄保單通通繳納完畢,等於讓我在工作期間,強迫自己儲蓄了部分薪水,而這5張類儲蓄保單也是我的退休金來源之一。

不過,現在如果你問我這種生死合險、儲蓄險是否還可以買?我會告訴你:不划算了!因為現在的儲蓄險保費過高,投資報酬率大概只有銀行定存利率水準,不像我當年買的,最低一張的投資報酬率(IRR)都有3%以上,雖然比不上投資股票,但這只是我籌措退休金的其中一環而已,兼具強迫儲蓄,又有保障;我另外一環的退休金籌措工具則是靠投資(股票、基金)。當然,別忘了我們還有社會保險(勞保)與企業退休金(勞退新制),這兩個是我的退休金三角形的最底層支柱。

醫療險方面,我買得相當齊全,所以後來再接到許多金控人員、壽險業務電話來推銷醫療險保單,通通被我拒絕,因為我非常清楚自己的醫療保障已經夠用了,也不需要買什麼終身、還本型醫療險,那些醫療險保費不僅昂貴,而且保額低。

現在的年輕人建議靠定期定額投資來籌措退休金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買類儲蓄險已經不划算,所以我會建議把買儲蓄險的錢,拿去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化基金(ETF),例如台灣50(0050)或台灣高股息ETF(0056),或是追蹤國外指數的ETF,只要長期定期定額投資20年以上,你所獲得的累積資金將遠勝於儲蓄險,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有非常強的紀律,千萬不能因為別的事故、某一特殊原因就停止定期定額的動作(儲蓄險的缺點、但也算優點就是:20年內都不能停繳或解約,否則你會喪失不少本金)。

也就是說,你可以把定期定額投資ETF這件事,當成你買了一張20年期的儲蓄險,你可採取月繳(投資)或季繳,但最好不要「年繳」,因為你很容易忘記,或在儲蓄本金的這一年中,因某些意外而停止存錢。

至於醫療險部分,你一定要有最基本的實支實付險、日額住院醫療險、意外險,以及癌症一次給付險。如果資金寬裕,還可以再加買「附約型」的重大疾病(傷病)險與失能險。

不過,如果你能堅持定期定額投資ETF 20年或是股票投資的功力了得,倒是可以不必買重大疾病險與失能險,因為投資的獲利,將可以讓你不必擔憂萬一有重大疾病或失能狀況發生時的財務問題。

總的來說,我的退休金是靠年輕時買的5張儲蓄險、投資股票與基金、社會保險與企業退休金架構而成,生病問題則靠醫療險來轉嫁財務風險。因此,我的老後問題:生活費主要是靠勞保、勞工退休金,以及自己準備的退休金(儲蓄險與投資)架構而成,醫療費則有台灣最好的健保及自己買的醫療保險做後盾,外在的準備已經就緒,至於老後該做些什麼事,那又是另一件可以討論的問題了。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3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與人溝通理財知識。曾擔任《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Money錢》社長兼總編輯長,目前為《Money錢》顧問。

更多新手文章,快來投資新手村瞧瞧!

★延伸閱讀★

領勞保年金後重返職場 你還有「勞工職災保險」做後盾

定期定額買基金穩賺不賠的4個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