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亞洲藝術 台灣藏家扮領頭羊

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報導】 台灣藏家實力與多元的鑑賞品味,一直是國際拍賣公司看重的市場,邦瀚斯亞洲區現當代藝術部主管王子能分析,深耕戰後亞洲藝術及現當代板塊而言,台灣市場有著「前衛、領導地位」。 戰後亞洲藝術板塊,近年明顯崛起的華人藝術家如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王子能分析「與藝術家的創作量亦有關係」,尤其在藝術家過世後,創作量大、系列創作的藝術家,在藏家而言也容易建構起收藏的美術史光譜,因此作品在拍場的水漲船高也就可以預期,但他強調:「同時期也有許多具突破性、創意性的藝術家,雖不是馬上受到肯定,但仍是值得挖掘的好創作者,台灣藏家對於這些藝術家始終抱持著友好、好奇的欣賞態度。」 以現代當藝術市場而言,王子能認為能夠在拍場上領先、受到關注的藝術家屈指可數,但並不表示同時期僅有這些好藝術家,他認為創造新的收藏路線,「泛亞洲」概念相對清晰可作為著眼點,而台灣藏家向來對於日本、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地的藝術家都有著開放的鑑賞態度。 「如果以顏色來標示不同地區的藝術家,那麼台灣的藏家地圖上,展現的是很繽紛多彩的,相較之下,大陸、韓國的收藏顏色便較單一」他認為台灣是戰後亞洲藝術最重要的市場,因此今年來台預展特別推薦一些富市場潛力卻還未反應在價格的亞洲藝術品。 以菲律賓華裔藝術家洪救國為例,王子能指出他曾於70年代活躍於台菲之間,此次上拍作品《坐像》亦是在台徵得,如今對台灣推介其作品,則有種再發掘的新鮮感;又如台灣藝術家林壽宇,長期在英國發展,他的《鎘錄》等作品,在英國受到肯定與重視。